后来,以大将军的身份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窦婴有了武勋傍身。
文名、武勋,再加上外戚身份,若非汉家自吕太后以来,对外戚子弟颇多防备,且太宗皇帝年间,章武侯窦广国拜相失败一事‘珠玉在前’,早在哪个时候,窦婴其实就已经够格做亚相御史大夫,并为担任丞相做准备了。
而今,已经贵为汉相的窦婴,无论是职务,还是傍身的武功勋,以及对军事方面的了解,都足以让窦婴,有资格出现在这场关乎汉家未来的国家战略会议之上。
真要说到起来,就窦婴这么个身份地位,这场会议刘荣没有主动召窦婴与会,反倒是窦老太后,要好好揪一揪刘荣的耳朵了。
至于另外一位:太仆南皮侯窦彭祖,情况也相差无多。
——当朝九卿的身份,虽然不是‘非参加这场会议不可’的程度,但光凭这一个身份参加这场会议,也没人会觉得什么不对。
尤其窦彭祖,还是九卿中,与军事事务关联相对较深的太仆。
虽然不像卫尉、郎中令那般,与国家军事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却也因掌天下马政,间接影响汉家骑兵部队建设的缘故,而和军事事务有着不浅的渊源。
再加上本身,刘荣也不排除外戚参与国家大事——尤其现阶段,还不觉得外戚群体‘非解决不可’;
对于窦婴、窦彭祖二人的出现,刘荣也就没觉得有什么不对了。
只脸不红心不跳间,与两位表叔打过招呼,并敷衍的解释一番为何没有召见二人,并对二人不请自来表示接受,刘荣很快便将议题摆上了台面。
——军臣老儿又是和亲嫁女,又是让右贤王伊稚斜兼任日逐王;
兼掌——甚至是重点掌控西域事务!
很显然,这是要拿西域当血包、当回血的泉水,来和汉家打一场长达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拉锯战了。
更显而易见的是:刘荣不想打拉锯战。
汉家的每一位公卿大臣,文官武将,乃至每一个有识之士,都不愿意和匈奴人,打这样一场旷日持久,两败俱伤的拉锯战。
事实上,在任何两个主权之间,占据战略优势,且战略优势必然会越来越大、早晚都会取得全面胜利的那一方,往往都不希望战线延长,并最终演变为无休止、无止境的拉锯。
——势均力敌,才应该考虑如何取胜。
占据优势,且随着时间推移,胜算必定会越来越大,直到有一天能几乎达到‘必胜’的高度,那需要考虑的,就不再是如何取胜,而是如何以最小的代价、尽快去的胜利了。
刘荣政治水平不低,但军事层面,却是不足以与此刻殿内,除窦彭祖以外的军中将帅所媲美。
别说栾布、郦寄等国之宿将,亦或是韩颓当这种骑兵将领——就连窦婴这么个在军中‘镀过一层金’的前任外戚大将军,其在军事方面的水平,那也不是刘荣能轻易碰瓷的。
毕竟再怎么说,窦婴那也是正儿八经带过兵,正儿八经把手底下的二十万大军,给调度的井井有条,没有出大乱子的。
虽然整场吴楚七国之乱,窦婴所部都没有哪怕一级斩获,也没有参加哪怕一场最小不过的斥候遭遇战;
但一场战争的洗礼,给窦婴带来的军事层面的财富,远不是刘荣窝在长安未央宫,搞几举沙盘推演,翻几遍先贤兵书、前线奏报就能比拟的。
对于这种事,刘荣一向看的很看。
——皇帝,可以是大将军,但并不是非得有做大将军的才华。
能搞懂军事、战争逻辑,能对军事战略有基本的,入门级的了解,保证自己不会被将帅蒙骗,便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