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原因,是人口增长。
想当初,太祖高皇帝立汉国祚,汉家于秦末废墟中建国,总人口不过一千三百万,不到三百万户;
每户百亩田,也不过是三万万亩农田。
再加上关东行小亩,关东农人的百亩田,实际上只等同于关中的五十亩。
如此算下来,太祖高皇帝开国之后,很轻松的就用汉家现有的两万万亩农田,安置了天下所有的百姓。
但五十年过去,汉室人口早就从开国时的一千三百万人,激增到了刘荣元年两千八百万。
农户数,也从开国时的不到三百万,暴涨到了如今的超过六百万。
人口、户籍,都是一倍以上的增幅;
如果汉家还是只有开国时,那二万万亩左右的农田,那汉家的户均农田拥有量,只怕早就跌破五十亩了。
之所以能维持在如今的八十亩左右,是因为在人口增长的同时,可耕作田亩也在增长。
开荒。
将原本荒废的农田,或原本不是农田的土地,开垦为农田。
如此一来,才有的汉室人口翻倍不止,户均农田拥有量,却只跌了百分之二十的状况。
但显而易见的是,这五十年的时间里,汉家人口增长的速度,无疑比农田的开垦速度、可耕作田亩的增长速度快了不少。
到如今,单是关中这二百来万户农人,便已经拥有了高达一万万七千万亩的农田——都管赶上开国时,汉家全部农田的数量了!
至于关东、北方,以及南方巴蜀、汉中等关外地区,则是四百余万户农人,总共拥有了一万万八千万亩土地。
这样算下来,关东农人户均田亩拥有量,其实只有四十多亩;
但关东行的是宽一步,长一百二十步的小亩,关中行的大亩,则是宽一步,长二百四十亩。
故而,关东农人户均农田占有量只有四十多亩,但按照关东的农田标准,却也有个八十多亩的平均值。
而这些数据,和一个令相府国库深感无力的事实密切关联。
——汉室的人口、土地,都已经逼近增长瓶颈。
能开垦、能耕作的土地,在这五十年当中,基本都已经开垦出来了。
搞得现在,农人们都隐隐有些养不活自己、土地都有些不够种了,却也还是无可奈何,只能饥一顿饱一顿。
即便饿着肚子,也不去开垦荒地,增加耕地面积,这就意味着继续开垦、继续扩大耕地面积的空间,已经没多少了。
哪怕长安朝堂从国家层面出手,不惜成本的开垦,也根本增长不了多少新的耕地。
一成?
两成?
顶天了去,也就是涨个三成封顶。
而这三成新增土地,顶多也只能为相府国库,带来三成的农税增长——即,如今的每年三十万万左右的农税收入,能勉勉强强达到四十万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