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这个时代,却是受主流舆论相当程度的认同的。
——伱作为父亲,不信任你儿子是善良的,那你儿子真黑化了,这就是你不信任儿子所造成的!
——你作为朋友,不相信你的友人是善良的,那他黑化成坏人,这就是你不信任朋友造成的!
自然,作为帝王,你不信任你的臣子忠心耿耿、两袖清风,那等他真成了贪官污吏,乃至于乱臣贼子,你也就怪不得人家‘有负皇恩’了。
正是在这个逻辑下,这个时代的帝王,才会在天下发生任何不好的事情时,一股脑将责任往自己头上揽。
——诸侯叛乱,是朕无德啊
——贼寇横行,是朕德薄啊
等等诸如此类。
类似这样的情况,其实历朝历代,都或多或少有些;
但如今汉室尤其严重。
究其原因,是由于如今汉室,至今都还保留着极为浓厚的春秋、战国遗风。
何谓战国遗风?
错怪了别人,为了表明自己很后悔,一言不合便拔刀自刎!
受了别人恩惠,在别人需要自己报答时没帮上忙,二话不说就拔剑自殉!
以及:遭受旁人侮辱,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以死明志,以自己的血液,洗刷自己,乃至于宗族的耻辱。
从某种意义上来向,有点像后世倭寇国的武士道精神。
而在如今汉室,这种情况大都发生在:皇帝不信任某位臣子,或是羞辱了某个臣子,该臣子‘不堪其辱’,回家就吞金自尽,独留天子在风中凌乱,名声当即臭大街……
在后世人看来,很无法理解,也很魔幻;
但在如今汉室——在视声誉、荣誉甚于生命,认为剃个秃头、脸上刻个字比砍头还严重,宁愿死亡,都不愿为人所不齿的汉家,这就是很容易理解的事了。
在先前,刘荣其实还没太感受到这种特殊文化背景,对自己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但在这场河套-马邑战役过后,刘荣却恍如一页顿悟。
——河套到手,刘荣无论是处于帝王的猜忌,还是为了监管、维稳,都应该派人往河套走一遭。
再不济,也得拿一杆天子节,代表自己去坐镇河套,以稳定军心、民心。
可刘荣一旦真的这么做了,那只怕消息传到博望城当日,韩颓当、栾布俩老伙计就要当即‘不堪其辱’‘自刎以全气节’之类。
然后刘荣就要坐蜡了。
好在出了葵五这么档子事,让刘荣既可以达成目标,同时又极为‘无奈’的表示:哎呀
朕真的没想派眼线啊
实在是葵五这个憨子,朕也拿他没办法啦
你看看你看看,这憨子,居然连‘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样的话都说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