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斤重的钱币,得四铢钱不过四十八钱――想要买到同等重量的冰,甚至还要再多加二钱!
虽说四铢钱并非纯铜所知,甚至有将近一半都是掺杂的铅,但这也很恐怖了。
在封建时代,任何消耗品――注意,是任何!
任何消耗品的价值,能达到同等重量的铜钱,都意味着这个东西,已经达到了奢侈品的范畴。
在常人认知中,这种东西大致是香料、调味料,又或是名贵药物之类。
但在刘荣"制冰"之前,这一类,即消耗类奢侈品的行列当中,还多出一个冰。
原因也很简单:物以稀为贵。
寻常人家,别说是一个大地窖了――压根儿就没有那么大一块空闲的地!
就算有地,也根本没那个雄厚财力,能在地底下掏出一个不会坍塌的地窖。
这就意味着能用地窖藏冰的,大都是富户。
往大了说是贵族,往小了说,也得是豪强富商。
或许有人或说了:既然商人唯利是图,那为什么冬天不多藏一些,好夏天大赚一
笔?
这就不得不提在这个时代,藏冰,并非是从河里取点水,再把水天然冰冻藏起来就完事儿的。
谜底就在谜面上。
窖藏冰,真正的难点,恰恰是这"窖"和"藏"二字。
窖,你得有私有的地吧?
得雇人挖吧?
还得在窖顶以及四周各种加固,以免坍塌吧?
这就已经是建筑难度的项目了。
换而言之:挖个地窖,在这个时代的难度,丝毫不亚于盖个房子。
而且还不能是仆从的茅草屋,得是有大梁大柱加固的好房子。
这个成本,就不亚于一栋同体积的砖瓦房了。
窖的问题搞定了,还得"藏"。
――你把冰放在地窖里了,得找人看着吧?
免得被人偷了又或是恶意融了,你哭都没地儿哭去。
再者,就算一切顺利,地窖再怎么能隔热,真到了盛夏三伏天,原本存下的冰,也早就化去三两成了。
剩下的七八成能不能存下来,还得看你够不够小心。
就这么一串儿场地、人力以及时间成本砸下来,每年夏天能用的冰块,也就是这么点;
也就难怪夏日冰的价格水涨船高,甚至有价无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