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更改统计口径、挤掉水分后,滨海新区2016年的万亿地区生产总值调整为6654亿,缩水幅度高达三分一。”
赵长友喟叹着说道,“也就是说,我们津门市今年的实际GDP大概只有13000多亿,形势是相当严峻啊!”
聆听着赵长友的叹息,江云皓默默点了点头。
13000亿,这意味着津门市不仅是跌出前五,连前八都不太稳了。
遥想十年前,在滨海新区大项目投资的拉动下,津门连续三年GDP增速位居全国之首,连续五年名列三甲,北方经济中心初见成型。
五年前,也就是14年的五月份——津门经济失速的前夜,相关媒体还曾经预计第二年津门GDP将超过香港。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14年居然会成为津门发展的重要拐点。
随后,津门发展形势就急转直下。
命运好似给津门开了一场不大不小的玩笑。
想当年,GDP增速曾经多年蝉联全国第一、12年经济总量与鹏城只有数十亿元差距的津门市,一度被外界视为打破北上广深的经济格局的一股新势力。
如今,当潮水退去后,却只能以这样的方式黯然收场,不免让人唏嘘不已。
从“徒有虚名”的直辖市到万人瞩目的北方经济中心,再到如今在华夏经济版图上稍显尴尬的角色。
津门命运的起伏无不说明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在城市、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政策和大项目扶持短期内会产生明显的效果。
但是,若要保持持续的健康发展势头,地方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不可缺少的。
教训是如此的深刻,以至于连江云皓这样见惯了大风大浪的人,也不禁为之扼腕叹息。
办公室里沉默片刻,江云皓就开了声。
“年后吧,年后的市工商联会议,我和市长一起出席。”
赵长友闻言先是一怔,旋即连忙应下。
作为津门重要发展引擎的滨海新区,不管是因何原因而采取的主动“挤水分”,都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
对于未来新区,甚至全市的招商引资和政府举债等行为,都会产生致命的冲击。
就在去年的时候,已经有分析人士甚至指出,津门在接连遭遇经济失速和“挤水分”的困境之后,基本上已经告别了一线城市竞争的行列。
想要稳定局面,首先要做的就是稳定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