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楷暗暗想道。他原本是徽宗赵佶第三子,今年二十岁,从小酷爱文学,攻读诗书,立志要参加科举成为状元。但梁山崛起让他美梦破碎了。赵宋西迁后更是四年没有举行过一次科举,赵楷觉得自己是怀才不遇。
残宋灭亡后,赵宋宗室一家迁往梁山泊宋国公府,赵楷彻底成了闲散子弟,听闻华夏即将开始科举,便央求父亲赵佶向晁盖求情,允许自己参加。
大哥赵桓骂他异想天开,自己赵家如今是笼中之鸟,华夏焉能同意他们走出牢笼?不见宋国公府外军兵把守如何严密?
但赵佶耐不住赵楷哀求,便在祭天仪式后,厚着脸皮向晁盖提出了请求。
“可以!”
出乎意料的是,晁盖竟然同意了。如果这些前朝宗室子弟想要从军,那是断然不会答应。可若是想要从政,晁盖不介意放开一点口子,从而逐渐将这些宋国公、辽国公、金国公子弟慢慢消化,融入华夏之中。
在晁盖的设计中,宋国公、辽国公、金国公后代将实行减封制,第二代从“公”降为“侯”,第三代从“侯”降为“伯”,第四代从“伯”降为诸子,朝廷也将不再供养,自谋生路去吧。
用四代时间来消弭前朝影响已经足够。但四代下来,这些公府都得朝廷养着,他们吃喝完没事就造小孩,那得生养多少后代?
就以徽宗赵佶来说,他临幸过,有封号的妃嫔及女官共143人,有子女32个。按照他的身体状况,被金人掳到寒冷的五国城还又造了6个子女,这货简直离谱!
他的大儿子赵桓有六个子女、三儿子赵楷有十二个子女、五儿子赵枢有五个子女。。。。。。除了几个早夭的,都是一生一大堆。
儿子再生孙子,孙子再生重孙子,子子孙孙,四代下来,那梁山泊宋国公府都能组成一个加强营了。
这么多人朝廷可不能免费再给他们养着,所以在华夏正统性确立,国家稳固的情况下,晁盖早就想将没有继承权的其他人赵氏宗族人员分流出去,只要分隔的远,四代之后,这血脉也就不具备威胁了。
就像柴进的柴家一样,后世的人可能会因为柴世宗在历史上的贡献高看柴家一眼,但百年之后,谁会打着柴家的招牌来造反呢?他甚至连一个江湖势力的二把手都混不上。
所以这次同意赵楷参加科举,是一次善意,也是一次暗示,暗示宋、辽、金、西夏宗室子弟,可以脱离公府,自谋生路。
虽然赵楷没有大学文凭,但晁盖也给了他一次特批,允许参加考试,至于能不能考的上,那就看他的学识了。
这就是赵楷能够稳稳坐在教室内,准备考试的由来。
不一会儿,上午九点整。只听钟楼铜钟敲响九下,考试正式开始。
赵楷接过文学试卷,立刻就懵了。不应该是考四书五经、诗词文论吗?这个选择、填空、判断、简答、论述是怎么回事?这跟父皇给自己看的历年状元试卷格式不一样啊?
赵楷硬着头皮开始作答,仗着文学功底,总算是答了七七八八。
中午十二点,钟楼铜钟敲响十二下,答题结束,考官将试卷糊名封存。
赵楷脑袋晕晕的,脑子里还在想着一些题目,觉得自己某道题可能没做好。走廊里的学子们也是互相打着招呼,商议着题目。
“你最后一道题觉得难吗?”
“一点都不难,我全都做完了。”
“唉,我就不行了,感觉好没答好。”
众人一边议论着,一边随着军兵的指引,进入贡院内的食堂。
为了避免这三天内学子与外界的接触,一旦进入贡院,便不允许再外出。但是贡院相应的会提供餐饮和住宿。
整个贡院,除了十六座考试用的教学楼,还有八座六层宿舍楼。宿舍楼一层是餐厅,二至六层是宿舍,每层三十间宿舍,每个宿舍上下铺六张床十二个人。可以为学子提供不错的休息环境。
“这饭意外的味道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