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京的路上,阎涣如同行尸走肉。他整日呆在龙辇中,不饮不食,只是反复看着那封母亲的手写信。
某个雨夜,他突然下令改道,去了当年母亲最爱的那片芍药谷。
站在荒芜的山谷中,阎涣仿佛又看到了童年时光,母亲站在花丛中朝着他笑,父亲教他练剑,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父亲,母亲…”
他喃喃自语。
就在这时,坐骑突然受惊扬起前蹄,魂不守舍的阎涣猝不及防,从马背上重重摔下。
“陛下!”
阎泱带着侍卫们惊呼着冲过来。
但已经太迟了。
他的脖颈以不自然的角度扭曲着,鲜血从口鼻中不断涌出。
“阿泱…”
生命的最后,如山般挺拔的身体,轻飘飘躺在堂弟的怀中。
这是他此生唯一可以依靠的肩膀。
与此同时,在另一个时空的史书中,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却截然不同:
“阎涣,字将离,夏州人。性狡诈,残暴嗜杀。”
“其弑君篡位,屠戮忠良,逼死生母,残害手足,终遭天谴,坠马而亡,年三十三。”
而关于崔瓷,只有寥寥数语:
“怀朔阏氏崔氏,贺朝长公主,自刎殉国,年二十。”
没有人知道,那个被后世唾骂的“奸佞”,曾在生命最后时刻痛悔不已,也没有人知道,那个被称为“亡国公主”的女子,曾是多么勇敢地爱过、活过。
历史总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而在成王败寇的法则下,真相往往被掩埋在时光的尘埃中。
很多年后,有个游方诗人路过芍药谷,听到当地老人讲述一个传说:
每到月圆之夜,这里就会出现一个白衣女子的身影,她在焦土上种下芍药花种,仿佛在等待什么。
还有人信誓旦旦地说,曾看到一个穿着帝王服饰的男子跪在花丛中哭泣,但他的身影总是很快消散在月光里。
诗人将这些传说写进诗里,最后两句是这样描述的:
“权力仇恨终成空,唯有花香忆旧容。”
“千古兴亡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而历史,依旧沿着它既定的轨迹滚滚向前,没有等待任何人的追赶。
夏朝的历史在阎涣折颈而亡后画上了句号,这个存在不过短短三年的王朝,本有扩大疆域、一统天下的机会,却因帝王的身心俱疲而骤然走向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