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员外郎知晓这位是韩大人的堂弟,六元及第的状元郎,亦是最先发现良种的大功臣。
——即便韩榆和韩松对稻种的贡献只限于在文武百官之间传播,民间百姓毫不知情,可谁让刘员外郎是农家子出身,打心眼里感激两位韩大人。
“韩大人忙着新稻种的推广,每天往外跑,也就点卯时能瞧见一眼。”
韩榆了然,也没再多问了,继续和万恶的账本斗智斗勇。
在户部待了八天,韩榆回到阔别已久的翰楚院。
踏入翰楚院大门的那一刻,韩榆觉得往日里面目可憎的吴大人都变得可爱了起来。
吴大人:“???”
原以为可以歇下来了,不料又被卢大人安排去稽查史书。
这一忙,就忙到了年底。
年底考绩出结果的当天,吏部同时出了一份官员调动的名单。
韩榆的考绩得了个“优”,也在调动官员的名单上。
“徽州府通判?”
“怎么是外放?”
“地方官哪有京官好,韩修撰也太倒霉了吧。”
有翰楚院官员见韩榆面有异
色,暗道不好,忙不迭捅了下说话的同僚,暗戳戳使眼色。
众人后知后觉地反应过来,纷纷噤声,逃也似的回了座位。
看似沉迷办公,实则窃窃私语。
“韩修撰他堂兄,任户部郎中的那位,这回竟然成了三品侍郎。”
“还有沈修编,竟然成了国子监的从四品司业。”
“太奇怪了,往年从未有这般,怎么还连跳几级?”
“陛下素来随心所欲,我更好奇为何他们俩升了官,韩榆却被外放。”
“诶,你们还记得月初时,陛下传召韩修撰前去进讲经史,我以为那是陛下对韩修撰的看重,不料之后再未召见过你们说,会不会是那天韩修撰无意中做了什么,得罪了陛下,才被外放到徽州府,做个正六品通判?”
“不是没可能,否则好好的一个六元及第的状元郎,理应和沈修编一样,做个四五品的京官。”
“我猜啊,陛下这么做,绝对有膈应韩修撰的意思,兄弟好友都升官了,他却成了地方官,心里绝对不好受。”
这边翰楚院的同僚们各种猜测不断,那边的韩榆和沈华灿同样在议论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