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聊完,两人加快脚步,追上荣子建几人。荣子建正指着旁边的一栋三角顶的建筑,给何塞几人介绍黄埔外滩的建筑历史,“这是以前的通商银行大楼,旁边有一条里弄,哦,也就是胡同巷子,叫元芳弄,所以,老上海人喜欢叫这栋楼为元芳大楼。建成已经九十年,是黄浦江哥特式古建筑代表。大楼设计师是英国人格兰顿,产权所有人是盛宣怀……”
这家伙在沪市跟脚很深,他父亲在五十年代一度担任主管经济的副市长,他本人曾在沪市上过学,生活过多年,故而对黄埔外滩这些洋建筑的历史,可谓信手拈来。
卢灿的目光,也循着他手指方向看向中国通商银行大楼。
这是中国商人自筹资金所开设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的总部大楼。假四层结构,四层之上为英国哥特式尖顶,四层窗户为卷帘式,一二层则是典型的歌特风格花窗棂,透过维修粉刷的水泥层还依稀能辨识青红砖以及众多细长柱子勾勒的墙面。
房子是一所好房子,只是维修不得法,弄什么水泥糊墙面?
很快,卢灿的目光被吸引到旁边的里弄,也就是荣子建口中的元芳里弄。
元芳里弄宽约三米五,能走一辆车,将中国通商银行大楼与大北电报公司大楼隔开。此时夜市正旺,元芳里弄的两旁,摆满了各种小摊位,有卖面条、小笼包、各色典型的小吃摊,也有卖电子表、牛仔裤、太阳镜、计算器、唱片卡带的时髦摊……
吸引卢灿的自然不是这些,而是夹杂在这些摊位中间的几个不太起眼的旧书摊和古董摊位。
既然遇上,自然要去看看。只是,这么多人……有点麻烦。摆古董摊位的主,哪个眼睛不雪亮?一看,好家伙,这么多衣冠齐楚的家伙,不捉黑才怪!
抬手打断正在说话的荣子建,又指了指巷子里的摊位,“你们先溜着,我去那几个摊位转一圈,马上就回来。”
蒂姆几人歪头看了看,他曾经陪同卢灿逛过古董摊,捡漏过,马上笑嘻嘻道,“我陪你过去。”
“别,巷子窄,人多不合适。”卢灿摆摆手,转身往巷子口走去。
温碧璃才不管那些,拉着薇薇安的胳膊,跟了上去。丁一忠和顾金全也连忙跟上。荣子建给堂妹荣子慧使了个眼色,于是,荣子慧也随之走进里弄。
这人数,还是不少。
好在走入巷子口没几步,就有一家卖生煎的摊铺,卢灿指了指摊铺,示意温碧璃,“尝尝生煎,沪市最有名的小吃。喏,隔壁还有小馄饨,也很不错。你们……三,都尝尝,记得多点几个,我去那边,一会就过来,也吃点。”
这下,温碧璃不好再跟过去,闻着馥郁的香气,尝尝沪市的生煎与香江的生煎有什么区别也不错。她拉着薇薇安找个小马扎坐下,又对荣子慧做了手势,“荣姐,你也坐。”
三女坐在小马扎围拢的木桌旁,荣子慧承担起点餐的职责,三女嘀咕一阵后,点了二十个生煎,一屉小笼包,五碗馄饨。当然不是她们三人的量,一半送到顾金全那边,丁一忠则跟着卢灿过去。
薇薇安用筷子叉开雪白松软的面皮,露出坚实饱满的馅料,即想吃又怕增肥,纠结中,“真香,可是……吃不下怎么办?”
荣子慧找老板要了点甜醋,又添了点辣酱,和弄和弄,搁在中间当蘸料。她透过堂兄那里,也知道一点薇薇安的底细,虽然心底有些看不上,可嘴上还是热情地招呼,“尝尝,一会儿逛逛就消化。”
约莫十多分钟,卢灿和丁一忠回来,丁一忠手中拎着两只网兜,里面装着漆黑麻污的两件东西。看卢灿的表情,应该收获不小。
温碧璃瞟了眼网兜,没问,从随身小包中掏出湿纸巾,抽出两片递给两人,“擦擦手,坐着吃点。”
薇薇安早就听说卢灿善于捡漏,可没亲眼见过,刚才有心跟上去体验一把,结果还被卢灿拒绝,这会儿急不可耐地扒开网兜,瞅了眼。
一件黑乎乎脏兮兮的铜香炉,另一件则是膛面有豁口的砚台。
就这……是宝贝?正要开口询问,却见温碧璃对她微微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