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老儿免贵,今年五十有四了。”老人比划着说道:“家在阳武县,是第六次来汴京清淤了。”
“哟!居然来了这么多次了。”赵枋笑道:“和前几次比,今年如何?”
老人略有感叹的连连点头道:“和前几次比,今年好太多了!工棚里有了石炭炉,也有了姜汤肉粥。”
“说起来,比在家里还要快活些。”
老人说话的时候,赵枋朝后面瞧了几眼。
看着众多站着的民夫,听到老人此话,有不少人在同意的点头。
赵枋心里一松,随即笑着看向小吏余筹,又问了几句肉、米以及石炭等运了多少车。
小吏如实回答。
赵枋又道:“冬日苦寒,清淤又要下水,容易感染风寒,营地中可有郎中?”
“回殿下,郎中隔天来一次。”
“嗯!”
又问了几句话之后,赵枋朗声道:“清淤乃是年底大事,尔等切莫懈怠。”
“是,小人谨记在心!!”
小吏拱手道。
赵枋笑着点头,转身朝身后的坐骑走去。
利索的翻身下马,居高临下看着营地中看向自己的民夫,赵枋笑了笑后,轻勒缰绳朝营地外走去。
“恭送殿下!”
随着小吏高声大喊,营地中的民夫们纷纷附和。
众人驭马出了营地,身后的喊声依旧很高。
此时,跟在赵枋身后的徐载靖发现,有几个穿着官服的人,正被禁军挡在路边。
赵枋放缓了马速,待几个穿着官服的官员行礼问好,自报家门后,笑道:“此处营地,尔等做的很不错!”
一时不知道赵枋是不是说反话,几个官员赶忙抬头看去。
看着赵枋的笑容,官员赶忙自谦的说了两句。
“好好干。”
“是,殿下!”
说完,赵枋便驭马带人朝着城门奔去。
看着骑马入城的众人,正在城门站岗的禁军士卒,纷纷行礼。
入城沿着汴河走了一会儿,众人便进到了一处军营中。
和城外一样,禁军骑军已经警备完毕。
看到赵枋等人入营下马,
穿着褶皱军服的军官,便直接单膝跪地,拱手道:“微臣,厢军开河军小校,王东铁见过太子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