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后设置了乡镇夜校、企业夜校、在岗教育(坐在生产线看书)、脱产教育(职工大学),并与诸多知名大学,进行多方面合作,借此共享师资,培养职工的进取心。
再就是最重要的。
大浪淘沙,筛选人才。
或者说,十年后,三系产业必然进入自动化、智能化阶段。
等到那时,海量工业机器人投入使用,各行各业几乎不再需要人。
即便技术工种,也会出现技术迭代,导致大量岗位被迫裁员。
但集体不会抛弃任何一个属于集体的人。
甚至会因为超高速发展,给予职工更高待遇。
然而集体又不养闲人,这个时候,普通职工怎么办?
因此智囊团制订了‘人才筛选计划’。
所有职工,百万人也好,千万人也罢,全都去学习,全都去深造。
学什么不重要,但你必须动脑,学的进去,理解并掌握,甚至完成创造。
那么,百万职工中,我们培养筛选出一名科学家,这百万职工也就实现了自我价值,不属于闲人。
因为他们曾参与竞争,并在竞争过程中创造了价值。
而培养出一名科学家,肯定可以推动集体科技进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集体也就可以存续。
所以集体教育,是一项涉及集体科技可持续进步,涉及集体自身可持续发展,甚至关乎集体存亡的永久计划。
同时它又是一种竞争激烈,本质十分残酷的淘汰机制。
甚至可以说,未来职工存在的意义,只有学习→竞争→出现科学家→推动集体前行。
虽然余阳知道,这对自家没什么卵用,一切还是要看挂爹。
但挂爹给的科技上限太低。
直到现在,也才走到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
而自家若想把挂爹的价值最大化,还需靠人堆出新材料。
比如现有的石墨烯。
又比如自家只知道名字,却不知道怎么搞出来的‘拓扑绝缘体’。
基于此。
如果下一代人人都是科学家,集体会有多可怕?
华夏文明又会多牛掰?
更何况咱还开了挂。
或许到了某个阶段,自家目标应该是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