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有时候不可能的事,反而是最有可能的。
这位老先生从一开始就是一力保举了许成军。
83岁太老了?教不了学?
那一点不能!
历史上,朱东润以83岁高龄在入d申请书中写道:“愿以残年余力,为d培养更多学术火种”。
哪年写的?就是今年。
朱东润在1978年招收了首批唐宋文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包括后来成为知名学者的陈尚君等人。
1979年,他继续指导这批学生,每周亲自授课两小时,坚持“用最艰苦的方法追求学识”。
这个年代学位制度尚未建立,导师制度也才刚刚开始,以导师制为核心的师徒传承,还是中国高等教育复苏的关键支撑。
后世如何评说暂且不提,
但是眼下,
这确实对许成军来讲是天大的好事,他最需要的是什么?
复旦的平台、朱东润这棵大树以及其背后的学术资源。
毕竟,他未来要做的事,其实也是有不少阻力在的。
不过。。。
他扫了眼章培横,那岂不是。。。。
师兄?
章培横看出这小子不坏好意,你嘚瑟个蛋!我说完了么?
“成军”
称呼再变!
章培横黑框眼镜后的目光在许成军脸上停了停,语气带着几分严肃。
“但你得清楚,朱主任这些年既要主持系里的学术规划,手头还有好几个重点课题,带的硕士生也确实不少。”
“不是朱老不愿多费心,实在是分身乏术。”
“他的时间得留着抓大方向、定研究框架,细枝末节的打磨、文献梳理这些事,耗不起他的精力。”
说到这儿,他抬眼扫过在座的几位教授,喉结动了动:“经几位商量,往后你跟着朱老听大课、参加学术研讨会,关键节点的论文框架由他亲自把关。至于日常的文献研读、理论梳理、写作修改,就跟着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