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年轻越是情感充沛,感情浓烈。
所以无论哪个年代的学生们都是是最容易被诗歌所触动、也是最喜欢诗歌的一群人,
他们在还没读诗时就开始了好奇,
写出《秤星》的许成军又会写出什么样的诗呢?
有的学生说,会是艾青《我爱这土地》那样深沉的诗歌,因为《秤星》里体现了许成军对这片土地和这个时代的人性观察;
有的学生说,会是像北岛《回答》里“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样的句子,因为许成军和他们的对话很有哲思,
还有不少人知道许成军写过《时间》这样带着朦胧诗影子的小诗,而《回答》正是这年代朦胧诗的萌芽代表作,
有人当场反对,觉得《回答》需要更加丰富的人生经历,可能会像顾城的《一代人》,
要知道,这年代中文系学生就是一群实打实的“杠精”,当即有人不服了,难道《一代人》不需要人生阅历嘛!
还没等话音落地,有人就提出了“年龄论”,北岛三十岁整,顾城才二十多好嘛!
更有甚者会觉得是像郭沫若的《女神》那样以火山喷发式的激情歌颂“自我”与“新生”,
没有人问为啥,
因为能说出“笔杆子不是用来粉饰太平的,是用来挑破那些假正经的”这样话的人肯定胸腔里有股火;
但是陆晓晓隐隐觉得都不对,
争吵没多久,大伙也觉得无趣,
毕竟答案就在那里,
于是,学生们都看向了诗歌。
名字叫《向光而行》,
这感觉好像是。。。朦胧诗么?
诗很长,一首诗就占了一小个版面。
。。。
陆晓晓慢慢沉了进去,
起初期待;
后来震撼;
再到最后她竟然留下了两行眼泪;
这个时代的青年学生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苦难的经历和过往,
实在没有的话,也可能发生在他们的家人朋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