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刷到这些事例,还是看某乎“公知”喷中国大学教育水援引的案例。
当时看完,许成军倒是没感觉教育水,只是恨自己为啥没在78年左右高考!
结果真来了1979。
这样的机会谁不把握?
刚来的时候还不确定,
现有了一定的创作成果,他必须要试啊!
至于为什么不直接报考研究生,理由很简单,他穿越那会,报考时间早已错过了。
因此,
最好的机会就是工农兵推荐的“特殊人才通道”!
见了教授们直接提嘛。
他摸出兜里的面试流程表,“学术能力考察”几个字被红笔圈得格外显眼。
创作实绩有了,《谷仓》《试衣镜》等内容算是硬的;
推荐人够分量,苏中和刘祖慈的推荐信能压得住场面;
可章培横教授那句“未见原作,难断深浅”怀疑的是什么?
是学术能力。
也是他想要跳本读研的一道坎。
他的思路很好,但这年头想要直接读研也不容易。
一是需两名副高级以上职称专家推荐;
二是需证明“具备等同于大学本科的学术水平”,如发表高水平论文、有重大创作成果,以及这年代很重要的英语水平;
三是需通过招生单位的专项考核。
第一和第三项和这次面试重合,英语自不用说,现在唯一的难点是学术。
“创作好不等于学术好啊”。
许成军扯了扯衬衫领口,自嘲地笑了,“总不能跟教授们说‘我上辈子读过你们的书’吧?”
文学创作靠灵气和阅历,学术研究却得有实打实的文献功底。
他那些关于传统文论现代转化的想法,在脑子里盘了千百遍,可没经过古籍考据和期刊引证,在章培横这样的大家面前,终究是空中楼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