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绶的名声他也是听说过的,当真是大才。
只是包拯不晓得张方平是怎么与宋绶搭上线的。
毕竟据宋煊说他们来到此地不到月余。
但是来应天府那么多学子,宋通判凭什么对张方平另眼相看啊?
否则张方平早就像王尧臣那般,成为百姓嘴里定是考入应天府书院的第一名人选。
舍他其谁?
而且这两位都不像是出身官宦之家。
哪怕简朴如包拯那也是出自官宦之家啊。
对于应天府通判宋绶对张方平的扬名,这才是包拯疑惑的地方。
在老家的时候,是庐州知府刘筠为包拯出题指点。
此人也是因为宋真宗患病,丁谓当政,认为朝廷中枢不是好人待着的地方。
他请求外放避祸。
在庐州发现了包拯这么一个读书天才。
此番包拯能来参加应天府书院的入院考试,也是刘筠建议他出来见见世面。
就当是游学一番。
自唐代始,或者更早,读书人就意识到,万卷书固然长才博学。
万里路,更加开拓一个人的心胸和见识。
诸如李白、杜甫等等许多诗人都在路上。
说到底,路上的学问,也不比书中更少。
至少在路上被骗,你光看书是没法感同身受。
反倒会笑骂被骗的那个人当真是傻逼。
说什么等自己遇到绝对不会上当受骗,但事实并不会如此。
知识系统的学习和掌握,需要老师坐下来条分缕析地讲解。
可学问这件事,从来就不止于书本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