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学子虽不知对着贡院大门的朱标三人乃是是天家三代人,可李景隆尚且只能门下站立,学子们自然便明白眼前祖孙三人地位非常。
一一拱手见礼后便也各自前往自己的位置。
与此同时。
看到李景隆组织有方,也算中用。
老朱微微侧目看了眼身旁的朱标一眼。
“九江倒是适合此类差事,只是不知统帅一军是否也能似眼下这般调度有方。”
“调度军队应该不成问题。”
朱标顿了一下,转而继续道:“只是将九江投入军伍,多半有些屈才。”
“哦?”
“爹!”
“咱大明不缺能打胜仗的将军,允恭、汤鼎、邓镇,就连冯诚也有统兵之才。”
“只是九江身上有股潜质,却是允恭他们说没有的!”
朱标也不绕弯子,“九江机灵,于朝堂之上亦能左右逢源。”
“况且又是出身将门,倘若许以文职,留任朝堂,岂不是好事?”
“文武有别!”
对于朱标这套说辞,老朱却有些嗤之以鼻。
“出身将门,军中历练几年,而后统领一军才是正途。”
“让他这么个将门之子去和文臣为伍,反倒是强人所难。”
“况且九江机敏,真到了战场上,若擅出奇谋也能有一番建树!”
诚然,朱标也同意老朱所言。
毕竟一起长大,特别是近几年李景隆的诸多表现,朱标也能肯定李景隆绝不是个绣花枕头。
真要是到了战场上,李景隆自然也能另有一番建树。
只是当下的大明压根不缺少能战、敢战的将军。
朱棡、朱樉、朱棣三人自不必说,单就是此时的朱棡便足可统帅一路大军。
允恭、邓镇他们更是可用。
再不济,蓝玉、沐英、耿炳文等人也都还能效力疆场最少二十年。
大明不缺武将。
如今科举稳定,三年一科,接下来的大明也不会缺少文臣。
可在朱标看来,接下来的大明,缺少的就是似李景隆这般,既有武人背景,又有文臣之能的全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