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同样也是人,圣人也不可能什么都不出错,什么都是对的。
对于这些都改加以甄别,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
不能偏听偏信,不然是要出大问题的。
朱标闻言,用力点头,表示自己记下了。
可心里面的震动,并没有就此消失。
作为一个打小便接受儒家教育的人而言,此时说出这样的话,对他而言,内心受到的冲击力自然不小。
同时也有些担忧,接下来自己老师,将会遇到什么样的局面。
今后老师又会变成什么样子。
自己尚且如此反应,就更不要说老师这种当代大儒,受无数人敬仰的存在了。
朱元璋大概能猜出自己家标儿,这个时候心里面做何想。
对此,他并没有多说些什么。
宋濂,自己还是比较看好的。
但和刘伯温不一样,宋濂比较顽固,被儒家浸染的太深了。
能争取让他发生一些改变,自己对他施加一些影响,也还是不错的。
依照宋濂的影响力,这次由宋濂出去说话,肯定也是能劝得下一部分人。
让一些人听从宋濂的,乖乖回去。
如此一来,剩下的那些顽不灵之人,自己这边动手时,就要好做的多。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在现在这个阶段,让他真的要把儒学如何如何,彻底摒弃,那也是不可能的。
一来是做不到,根本没有这样的条件和土壤。
他若是强行去做,只会适得其反,搞得天下大乱。
许许多多的事情,反而没法去做。
他如今所能做的,唯有自上而下的进行一些改动,有意识的去引导儒学进行发展。
发展成适合如今大明所需要的儒学。
不让儒学成为阻碍大明发展的存在。
那么在这个过程里,单单只靠刘伯温是不行的。
若是有宋濂,这对儒学有大研究的人加入,能更好的在这个基础之上,进行一定的推陈出新。
从而更好更快的适应如今的发展,不再成为阻碍。
这事儿不好办,但不好办也得办。
比起改良儒学,让其适应现在社会发展,把儒学给推倒重建,那才是真的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