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最尖锐的评论还得来自《电影笔记》。
这个敢于写出最大胆文章的媒体,一直以犀利的言论著称。
标题十分干脆:《〈黑牡丹〉不是金棕榈?错的是戛纳,不是吴宸》。
内容更是十分直白:
“六十年来,戛纳在‘金棕榈不可与影帝影后同归’的铁律上,牺牲了太多真正完整的作品。
《黑牡丹》是一次作者性完整的集大成,它的美学、主题、表演与结构足以让它成为2000年后最‘戛纳’的一部戛纳电影。
如果规则不能奖励伟大,那规则本身就需要审视。”
消息很快被国内各大媒体转发,连电影频道也做了简短报道。
无数网友刷着热帖:
“妈的,居然还有这样的规则嘛?”
“靠,难怪当年张国荣拿不了影帝,敢情问题出在这里。”
“啊,就该被喷一喷,这制度不合理!”
“。”
“虽然我还没看过《黑牡丹》,但是吴宸导演的实力有目共睹,法国的媒体和影评人也给予高度肯定,否则不会产生热议,相信法国人醒来后,也会对此抱有很大的不满。
戛纳在奖项上为了公平,确实牺牲了太多好的电影,就像我当年一样。”
姜闻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是毫不客气。
对于当年《鬼子来了》只拿到了评审团大奖他依旧耿耿于怀,在他看来他只是败在了评审体系价值以及当年未能匹配评审主席吕克·贝松“更情绪化、更政治化”的倾向,实际上他并没有输。
张艺某忙里偷闲也接受了媒体的电话采访。
“真的很可惜,虽然我去的晚,但是吴导的《黑牡丹》我看了,非常出色,它虽然没有回应热门社会议题,但是在文艺上更高,只能说法国媒体的抨击并非没有道理。”
不过陈凯哥这边则是婉拒了媒体的采访,独自坐在家中。
“吴导那电影其实怎么样?”
陈虹十分好奇,她没有一同前去戛纳,而如今整个影视圈都在议论着这部电影
“挺好的。”陈凯哥叹了一口气。
“哦?”陈虹有些诧异,他还是第一次见到陈凯哥这个评价,上一次还得追溯回张艺某曾经的电影。
就在国内还在陷入热烈且沸腾的讨论之际,清晨的光,从马丁内斯酒店窗帘缝隙间悄然探入,落在一片凌乱而温柔的床褥上。
床单褶皱。
刘伊菲侧身蜷卧在床上,手臂横搭在绵软枕边,肌肤泛着柔和的晨光,细腻如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