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严出列答道:
“禀都督,某在南中时,闻深南之地有一乌戈国。”
“其国主兀突骨,不食五谷,以生蛇恶兽为食。”
“身长鳞甲,刀箭难伤。”
“其部下谓之藤甲军,所穿甲冑乃山涧青藤所制。”
“浸油十余遍,轻巧坚韧,渡水不沉,刀剑难入。”
帐中诸将皆露惊色。
诸葛亮羽扇轻摇,忽问:
“前者马超将军镇守关中时,岂非败于此军之手乎?”
众将默然。
马岱出列道:
“诚如都督所言。”
“兄长起初确曾败于藤甲军,此军凶猛异常,非寻常方法可破。”
诸葛亮羽扇轻摇,颔首笑道:
“既如此,吾欲亲往一会此异族之军,观其虚实。”
言未毕,镇西长史陆逊急出谏曰:
“都督不可!身为一军统帅,岂可以万金之躯轻犯险地?”
“且观兀突骨孤军偷渡,其意必在袭取郿县,断我粮道。”
“某有一策:可遣一偏师阻其去路。”
“主力仍固守陈仓,与司马懿对峙。”
“待来年春暖,魏军粮草不济,自然退兵。”
此前说过,汉军的战略跟魏军战略是不同的。
魏军是直接从汉中出兵,补给线很短,所以即便是进攻方相对损耗也没那么大。
而汉军在关中屯兵,补给线拉得很长。
所以边疆是不会屯重兵的,遇着紧急战事,都是临时派兵过去。
这同时也是为了防止边陲武将拥兵自重。
这样一来,对汉军而言,
防守反击,性价比肯定是远比主动进攻要好得多。
当然,古代打仗,本身就是防守方比进攻方有优势。
不论是诸葛亮还是陆逊,在对待魏军犯境的态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