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他的人,能把他捧成齐桓公的盖世明君。
贬他的人,却又能把阿斗踩成一个昏聩无能,啥也不懂的傻子。
其实面对这种争论,估计刘禅本人听到了都会付之一笑。
刘禅既不是明君,也不是昏君。
他只是一个人,一个正常人罢了。
如果纵观刘禅的执政生涯,会发现他前中后期的风评也有所不同。
这其实就跟刘禅用的人有关系。
他前期放权给诸葛亮,诸葛亮治蜀,风评好。
中期任用诸葛亮推荐的蒋琬、费祎、董允,风评还过得去。
后期不知道用谁了,就放任费祎、姜维、谯周等人内斗。
自己就重用宦官黄皓,沉迷享乐,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属下的争端。
如何将本就弱小的蜀国团结起来,增加团队的凝聚力。
我们所熟知的“带投大哥”,写出《仇国论》的谯周。
其实他曾经劝过刘禅,要省减游观增造,要励精图治。
并陈述了“弱能胜强”的可能性。
咱们是打逆风局,再不搏一搏还有啥希望?
但刘禅对此并不感冒。
通过这件事你便能看出,即便是谯周人家当年也是想卷一卷,想跟刘禅一起再拼一拼的。
可刘禅自己摆烂,领导自己都放弃了。
谯周这些人还有什么努力的必要呢?
这其实也符合刘禅“不折腾”的性格。
所以对于刘禅的评价,
他手下人好时,他评价就好。
他手下人差时,他评价就差。
他一辈子都活在刘备与诸葛亮给他搭的框架之中。
这孩子真的很听话,真的做到了刘备临终前的遗言——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诸葛亮《出师表》里推荐的人才,向宠、费祎、蒋琬、董允等良实,刘禅也真的全部重用了。
可正因为这孩子太听话了,才缺乏主见,缺乏担当。
当刘备、诸葛亮留给刘禅的政治遗产全部挥霍完之后,
你便能看到后期摆烂,民有菜色的蜀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