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压铸还差不多吧!
卢勤俭则想起了资料,翟达曾经以纯粹技工的身份,参与过JF-12这样的项目。
那很合理了。
外形只是眼前设备最微不足道的优点,翟达没多耽误,继续道:
“这三台型号是一致的,但略有进步,第二台我们解决了冷却系统未达设计目标的问题,第三台降低了23%的噪音分贝数,并且通过数据分析和电控系统优化了扭矩响应速度,达到0。005秒,也就是5毫秒。”
传统电机的扭矩响应速度一般在数十毫秒,意味着瞬时载荷变化,电机会反应过不过来,有时候一个波动的持续时间也才几十毫秒。
响应越快,控制越精准。
翟达之所以特意提一下扭矩响应速度,是因为这个指标其实很重要,甚至比转速更重要。
“卢部,扭矩响应速度来自于电控系统的调节,而电控系统的调节归结到底,则是碳化硅功率器件的特性之一,高频,其实还有许多场景可以应用,比如数控机床。”
卢勤俭挑了挑眉。
提示一下:几乎所有“将电力转化为机械力”的应用,都需要电机,小到微波炉转盘、新能源男友,大到高铁牵引,只是大小和存在形式不同罢了。
这也是为何,老师认为电机革新比电池革新,带来的产业提升更强。
翟达走到“初代机”前,这台设备早已经被开了颅,翟达掀开逆变器盖子,从指了指里面的碳化硅功率模块。
“碳化硅-1”。
起步的早,名字用最虎最直接的。
“5毫的响应速度不是碳化硅的极限,但也直接达到了市面上数控机床常用‘伺服电机’的极限水平,这意味着超高速加工过程中刀头能够有更快的反应速度,更丝滑的曲面平整度、以及更精确的位置调整。”
“当然这只是数控机床的一部分指标,但至少有帮助,碳化硅-1模块甚至可以更好的承载伺服系统。如果国内的数控机床研究所、企业感兴趣,我们愿意提供必要的帮助。”
“所以接下来为大家介绍一下,整个项目真正的核心:碳化硅功率模块。”
葛巧巧捧着一个未安装的“碳化硅-1”走了过来,然后同手同脚的离开。
翟达举起那个白色陶瓷基底,半个巴掌大的扁盒子:
“这才是碳化硅电机的核心技术,碳化硅-1,不过各位眼看可能发觉不出区别,我们直接运行电机展示吧。”
翟达当着众人的面,启动运行了一台“电擎-15000”,并且由电控系统后台展示了一下各传感器的数据。
在那神秘悠远,仿佛UFO降临的“嗡嗡”声中,卢勤俭盯着屏幕看了许久,也和身后的几位专家讨论了几个问题。
直到十五分,电机的运行都没有出任何问题,温度、转速、功率都相当稳定,且可调控。
不得不说,哪怕这是一个实验室产品。
那也是相当成熟的实验室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