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灿灿的稻田边,翟达和提水桶的中年大叔聊了起来。
中年大叔显然是没认出翟达,他在东阳虽然名字人尽皆知,但脸的辨识度没那么高,尤其是不怎么关注新闻和电视的人。
“师傅你这多少亩地?一年挣多少钱?”
中年人笑了笑,他年纪並不大,但常年风吹日晒,脸上的褶皱深邃而暗沉。
“我承包了百十来亩吧,现在补贴多,不交粮也不交税的,国家还倒给钱,水稻一亩挣个200
多块钱吧,一轮两三万,再种一轮冬麦,又是两三万,不比小年轻城里挣得少,就是辛苦点。”
那確实不少了。。。在研究院来东阳之前,年轻人能拿到2000月薪就算很不错的工作了,卢薇最早在毛纺厂才1300-1500,於女士这样的版师也才2200。
但反过来说。。。如果年轻人都不去城镇。。。农村平均每户也绝对有不了100亩的耕地面积。。。有个三五亩了不起了,那时种地又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光景。
靠几亩薄田,最多饿不死,
你可以说是城镇化导致农村“空心化”。
你也可以说是解放了底层劳动力,不必再將人像古代那样拴在地头,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辈子。
前提是有这么多岗位。。:
社会的发展是复杂的。。。单看一面,等於没看。
你得转著圈看,螺旋著看。
提升生產力、解放出更多的农业人口,在保证粮食红线的情况下,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从事农业以外的工作,农村固有土地不想种了,租出去给別人整合成更大的规模,这条路肯定是没错的,
翟达想起“机核半导体”那些大量年轻员工,不少都是周边农村走出来的孩子。
九年义务教育构建了一条尚可的“前路”,农业土地的强监管和惠农政策,构建了一条还行的“后路”,反正十几年后,至少在华东这样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生活也是经常被人羡慕的对象。
中年人从水桶里抽出一瓶冰镇的汽水,最便宜的那种杂牌货,似乎是给农机手准备的,递给翟达一瓶道:
“看你样子也是个厉害的人物,是不是那啥研究院上班的啊?白领?”
翟达笑了笑:“对啊,我就研究院上班的,我们老板很帅气。”
中年大叔:我也没问这个啊。。:
“听说你们那待遇可好了,我们村里好几个小年轻,外面打工好多年了,最近都打算回来,试试看能不能进研究院。::”
这就是优质岗位,带来的人才回流效果,
翟达拧开喝了一口,典型的香精+色素的廉价味道。
但依旧凉爽畅快,沁人心脾“只要符合要求,我们都欢迎,未来工作机会还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