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张纯如第一视角的画面中,她坐在爷爷怀里,目光无意识地向窗边挪动。
镜头随之升高,窗外景象也逐渐扩大——
她已经开始准备凝望历史的深渊!
观影者们被润物细无声的开场代入了那段历史,但王小帅、马丁等职业导演,无不为这段用画框进行的电影叙事拍案叫绝!
这是怎样的天才想法!
柏林天气阴寒,戴着眼镜的王小帅不自觉地解开大衣纽扣,全神贯注地继续在这位“和而不同”的导演身上求索。
马丁不懂国画,但王小帅有所涉猎。
窗棂如画框,这分明就是宋代院体画的“边角构图”,同马远《踏歌图》中山石仅现一隅、留白处意蕴无穷的手法如出一辙!
这扇窗,是张迺藩记忆的出口,也是张纯如觉醒的入口,更是张盈盈沉默的伤口!
想通了这一点,第六代导演只觉得毛骨悚然。
他不得不承认,就算是路宽来拍艺术片,在艺术造诣和镜头语言上,也远超“七君子”多矣。
多么痛的领悟。
影片继续,观众已经彻底代入了导演为大家预设的场景,耐心地等待这段故事的后续。
小张纯如眼中的天空有了些许变化,一个主客观视角的对调,站在大家面前的已经是27岁的张纯如了。
“哇!”台下传来一阵惊呼,真是酷肖其人。
19岁的刘伊妃原本脸型和身材就和张纯如近似,通过化妆增龄,在电影中看起来同张纯如一般无二。
这是之前给《返老还童》中张漫玉进行妆造的团队的杰作。
大银幕左上角一行深入浅出的字幕盖上了时间戳,1995年12月14号。
历史似乎总是有着太多的巧合——
1937年12月13号日寇陷金陵,翌日开始在平民区大肆烧杀强抢;
近一甲子之后的1994年12月14号,在阁楼发着呆思念爷爷的张纯如下楼,和同伴出发去一起去参加社区举办的活动。
这是由当地华人社区协助,由抗日战争史实维护会发起的图片展。
二战后,鬼子政府长期回避历史责任,导致海外华人尤其是第二代、第三代移民产生身份认同危机。
史维会的成立旨在通过历史教育增强华人后代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
镜头一转,圣何塞城郊的库帕提诺社区,一辆汽车稳稳停下。
小刘扮演的张纯如扎着干净利落的马尾辫,袖口微微卷起,露出纤细的手腕。
此时她刚刚完成《钱学森传》的编写工作,从大学转读新闻系开始,她就对撰写历史人物和传记有着浓厚的兴趣。
张纯如和同伴往社区中心走,面容隽秀,肤色因长期泡在档案馆而略显苍白,但唇角自然微扬,透出一股内敛的活力。
这样的角色形象,19岁的刘伊妃可谓得心应手。
镜头切换到社区的图片展走廊中,摄像机跟着她的步伐缓缓推进,一张张黑白历史照片在昏暗的灯光下次第呈现。
她首先看到的是1937年金陵城沦陷后的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