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的事件更像是一个导火索,如同之前三皇同盟时期奥匈帝国和俄国对于巴尔干半岛的争端一样,都是有可能因此分裂整个同盟的。
德国政府当然也明白这样的争吵对同盟的破坏有多大。原本可能两国政府注意不到的一些问题,在争吵中全部会被提出来。
要是任由奥匈帝国和意大利这样争吵下去,恐怕巴尔干战争还没有结束,三国同盟的关系率先要结束了。
此时又不像是三皇同盟时期。三皇同盟时期是有两个超级列强的,德国和俄国又是邻居,注定不可能保持长期的盟友关系。
这也是德国最终选择了奥匈帝国,并且逐渐与俄国为敌的原因。
但此时不同。三国同盟只有德国这一个超级列强,剩下的奥匈帝国和意大利虽然有强有弱,但总体上来说是一个级别的。奥匈帝国的陆军更强一点,意大利的海军更强一点,仅此而已。
对于德国来说,他们还不能放弃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其中的任何一个盟国。
奥匈帝国能够帮助德国对抗俄国,分担俄国一大部分军队,这也是德国战争计划中快速击溃俄国的信心之一。
意大利虽然无法帮助德国分担来自法国和俄国的压力,但意大利的海军还算强大,还是能够帮助德国对抗法国和俄国的海军的。
特别是在地中海,意大利和奥匈帝国的海军加起来,封锁俄国的黑海舰队不在话下。
而且这两个国家还能凭借着和西班牙的关系,从而控制地中海的西出海口。法国和俄国都是有着相似之处的,他们的海军都分成了两部分,而且都有一部分位于地中海。
要是能够通过控制地中海出海口分割法国和俄国的海军,只要他们的海军汇合不到一处,德国海军就有信心逐个击破他们。
既然两个盟友都很重要,那就只能想办法调节两个盟友之间的矛盾。
好消息是,此时的奥斯曼帝国家大业大,还是有着很多的领土可以分担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的注意力。
在德国的首都柏林,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三国的外交代表进行了长时间的商谈,最终确定了对巴尔干半岛的处理方案。
德国尊重了奥匈帝国对巴尔干半岛的长期布局,并且帮助奥匈帝国劝说意大利放弃入侵阿尔巴尼亚。
作为回报,德国和奥匈帝国将会支持意大利入侵的黎波里,让意大利将这一片家门口的土地收入囊中。
虽然的黎波里是一片比较荒芜贫瘠的土地,但阿尔巴尼亚也好不了多少。的黎波里距离意大利本土的距离也不遥远,和意大利的突尼斯殖民地更是紧挨着。
对于缺少大型海外殖民地的意大利来说,如果能够占领整个的黎波里,至少在面子上,意大利政府还是能够挽尊的。
而且还能堵住那些无知民众的口,的黎波里好歹也是一片面积高达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先不管这些土地有多少能开发,就问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大不大,震撼不震撼。
经过德国政府的劝说,意大利政府最终接受了调停的结果。虽然无法踏足巴尔干半岛,但获得一片面积极大的海外殖民地也是极好的。
而且这片殖民地还在意大利家门口,并且与更具开发价值的突尼斯殖民地相邻。
意大利只需要将的黎波里和突尼斯殖民地合并,就能获得一片看起来颇具开发价值的大型殖民地。
虽然这么做只是自欺欺人,但总比什么收获都没有要强吧。
况且对意大利来说也有一个好消息,那就是意大利进攻的黎波里的过程中,不用担心遭到奥斯曼帝国的强势反扑。
因为此时的奥斯曼帝国正在被巴尔干同盟进攻,奥匈帝国又对巴尔干同盟有着想法。
巴尔干半岛如此混乱的局势,意大利完全可以浑水摸鱼,不用付出太多的伤亡就能轻松占领的黎波里这片面积高达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在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各自准备着自己的战争计划的时候,巴尔干半岛这边,战争已经完全扩散到整个巴尔干半岛,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和黑山也先后参与了这场战争。
此时的奥斯曼帝国是很懵的,奥斯曼政府压根没想到这些个小国家敢联合起来对抗自己。
要知道,如果不是列强对巴尔干地区的觊觎,哪怕奥斯曼帝国衰弱了,这些巴尔干民族也无法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下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