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刻后再次一惊,突然想到后汉光武皇帝的“赤伏符”之谶,一时间对大魏,对河东,对他与父亲的命运感到忐忑起来。
司马懿身侧,辛毗稍稍抬头,看着东西望不到尽头的河东界山雷首山山脉,不由长叹一气。
本想说些什么,却又闭上了嘴。
关西大雨,大河水涨,肯定会对关东有影响,到时候必然会有好事者将这场大雨与洛水断流结合起来,陛下就算再派人去散布消息,说什么洛水断流乃是人为截流所致,恐怕效果也有限。
河东呢?
洛水断流应谶的消息传到河东,河东又会爆发怎样的舆论?
大魏现在真是风雨飘摇啊。
小船摇摇晃晃,努力向北。
风陵渡地处黄河大拐弯,又处渭水注河之口,水面宽阔之极,大约半个时辰后,司马懿、杜畿等人搭乘的渡船才终于来到黄河北面。
下船登陆,杜预再度扭身朝对岸远远一望,却见对面正有一长串汉骑扬尘西去。
那是替大汉天子开路的羌骑。
台地之上,关兴、赵统、姜维等一众汉军小将还没有离开。
目光从大河之上那一叶扁舟上抽离,一身戎服的大汉天子才来到奋笔疾画的诸将身边。
看了眼关兴手中的地形图,又去看姜维手上那幅。
虽然作地图的本领没有这些小将高,但作为天子,事实上他也不必事事亲力亲为。
自出长安以后,他就把后世所谓『制图六体』给一众小将大致概括了一遍,之后便与一众小将一路走走停停,观察记录关中的山川地形,考察沿途诸县的百姓民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先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面对那一沓沓关乎民生的奏章,一则则关乎军事的羽檄时有的放矢。
关兴、赵统、赵广等小将亦然,他们的父辈到了哪里便把地图记到哪里,最终能使一片地形烂熟于心,之后直接就能在地图上推演战事,譬如敌在此布兵我当如何,我在此布兵敌当如何云云,他们作为后生,可不敢偷懒懈怠,堕了家声。
陛下此番领他们巡行关中,可不是让他们出来观游的。
不多时,关兴、姜维等人尽皆收笔,把地图晾干折起,而前方开路的虎骑们也传回消息,跟天子说前方道路已明,可以走了。
刘禅这才与冯虎道别,而后在驸马都尉杨素及数百羌骑护卫下,与关兴、姜维诸将离开了潼关。
贴着黄河一路向西。
在渭水入黄河口处,又与众骑折身向北,越过渭水,紧贴着黄河制造出来的滩涂湿地一路向北。
当黄河的河道渐渐收窄,刘禅突然又望见了先前在黄河上浮舟渡河的一行十余人。
那十余人似乎也望见了他们。
双方隔着一条大河,在河畔的湿地边上驻马饮马,片刻后又几乎平行一般隔河向北。
刘禅目的地是蒲坂津。
虽不知对面那行魏人目的地是哪里,但据杨素所言,自风陵渡往北去往河东任何一县,蒲坂津都是必经之地。
而果不其然,一行汉人与对面一行魏人隔大河伴行了很长一段时间,三四十里距离,一直行至日渐西垂,杨素告诉刘禅,大名鼎鼎的蒲坂津已经到了。
四百多年前,淮阴侯韩信曾用兵于此,作舟船佯渡,吸引魏王豹的注意力,最后以木罂连成浮桥,在几十里外的上游偷渡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