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控大厅巨大的弧面屏上,整个盘古堆的数字孪生模型被点亮。
洛珞坐镇主控位,面前悬浮着多个操作界面,如同整个神经网络的终极大脑处理器。
S7序列启动:从真空泵组预热,到磁体系统逐级升流,再到激光阵列能量注入模拟,以及至关重要的——在能量注入瞬间,控制系统的实时反馈调节能力测试。
整个主控中心只剩下仪器的嗡鸣、操作的点击声、以及合成女声平稳的系统状态报告。
“真空压力稳定在10-6Pa。”
“超导磁体各单元电流达到预设值,磁场分布曲线符合理论模型±0。3%。”
“激光发射序列启动…模拟束能注入…能量吸收模块反馈正常…”
“磁流体动力学反馈系统激活…实时湍流抑制算法执行中…模拟约束场强度稳定度提升至95%……”
这是无数个子系统第一次共同协作。
洛珞的目光如同高速扫描仪,掠过瀑布般倾泻的实时数据流。
他不仅看当前数值,更看趋势、看关联、看微小波动背后隐藏的意义。
他强大的心算能力和对全局的掌控在此刻发挥到极致,数次在参数出现微小漂移但尚未报警时,就果断下达了修正指令,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
S7序列运行了整整三天,中间经历了数次暂停排查和局部优化。
当序列最终提示“所有预设测试项目执行完毕,通过标准达成”时,控制室内所有人都长长地吁出一口气。
但这并没有带来欢庆,只有一种更加沉重的、对下一步实质性点火挑战的责任感。
时间悄然滑入十二月的最后一周。
杜瓦的真空检漏报告上终于盖下了验收通过的印章,并持续维持超高真空数周无异常波动。
超导磁体系统在各种极端工况模拟下保持着令人惊叹的稳定。
激光阵列的联合点火测试报告显示能量耦合效率达到了设计预期下限,并留有余量用于后续持续优化。
控制系统的反馈速度与精度通过了S7序列的严酷考验。
盘古聚变试验堆堆——这个被赋予“开天”使命的装置,其钢铁的躯干、真空的内腔、激荡的磁场与锐利的光芒,在历经大型土建、部件安装、密封测试、冷却调试、系统联合自检后,终于在黄泽岛的海风中宣告:
建设完成,系统初步完善!
禺谷基地主控大厅。
巨型屏幕上是盘古堆结构的实时数字化全息模型,数据流依旧流淌,但核心参数区域一片平静的绿色。
大厅内灯火通明,却几乎无人交谈,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前方。
洛珞走到指挥台前,环视大厅,目光扫过王世峰,扫过在场的每一位小组负责人、系统负责人、骨干工程师……最后落回巨大的屏幕上,定格在那个凝聚了无数智慧、汗水与期望的庞然大物上。
正是盘古堆的数字模型。
从选址黄泽岛开始到现在,历时一年零三个月,如果从前期的筹备和试验开始算起,他们准备了近三年,这个试验堆终于建成了。
这颗被无数汗水、智慧乃至牺牲托举而起的“人造太阳”终于要冉冉升起。
三年的工期是他给自己的约定,但……包括他自己在内,恐怕也没有真的能在三年时间点燃他的必胜决心,没想到居然真的建成了。
不可思议吗?或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