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分布模式……很像某种大型、持续运行的热源与精密冷却回路的耦合,看看这个规整的轮廓?绝对不是常规的热电厂烟囱排放。”
组长戴维斯凑近屏幕,眉头紧锁。
他调出一份加密档案:
“劳伦斯利弗莫尔那边的报告提到过,他们NIF装置的冷却塔散热特征……有点像,但这个规模?”
他指了指热成像图上标出的面积比例:
“这个发热面要大了近十倍!华国人不可能在ITER之外搞出这么大一个激光核聚变装置吧?能量从哪里来?他们的靶场在哪里?”
一个可能的代号掠过戴维斯心头——神光?!那个被传可能重启的计划。
但眼前的规模远超预期。
“还有这个……”
珍妮特切换到一个可见光图谱,显示出几段被特殊工程管道掩埋的区域:
“土壤成分检测显示,这里下方大规模使用了铅屏蔽材料,结合我们监听到的沪上振华运输的特殊重载底盘……这重量级,指向高辐射防护需求。”
“他们这是在干什么?!”
……
莫斯科,俄罗斯对外情报局海外物流监控节点。
“马可波罗号”报告一条加密的简短信息通过难以追踪的路径传递回莫斯科中心:
“振华31第四次抵舟山,吃水异常,预估载重超标准值约8000吨,核心构件观察:大型环状结构,特征高纯度铝合金复合陶瓷法兰接口,疑为超真空容器基础段,卸载过程异常谨慎,使用非港口标配特制吊具。”
这份报告被迅速整合进已有档案。
情报官伊戈尔翻看着之前数月的情报记录:从大连海关流出的高纯度硼硅玻璃异常采购订单;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所属车队频繁向舟山方向运输标有“低温专用”的液氦补给车;以及更早前,那笔数额巨大、来源隐秘的拆迁款项流向黄泽岛原居民账户。
所有线索都汇集指向这个偏远小岛和一个规模庞大的、极其“干净”的工程。
“上报吧”
圣彼得堡,某安全屋。
“瓦西里教授,您看看这个,结合我们之前得到的合肥方面的零星信息。”
SVR的技术分析员将一份经过处理的卫星热成像图和一迭物流报告推给面前白发苍苍的物理学家。
瓦西里教授戴上眼镜,浑浊的目光在数据和图像间逡巡。
“120℃的稳态热源……连续的大型冷却系统……液氦……杜瓦结构……还有……”
他敲着报告中关于硼硅玻璃的部分:
“能承受极端温度梯度的观察窗。”
他陷入沉思:
“这……不符合大型对撞机的特征,对撞机的热源分布更复杂,真空室结构也不同,粒子束的约束不需要这么庞大规整的基底。”
停顿片刻,他翻找出几张模糊的照片,那是上次获得的情报里夹杂的几张从合肥物质院附近拍摄的图片,上面显示有一批有明显使用痕迹的厚重防护服正在被集中处理,并非核辐射标志,更像是激光或高温作业后的清理。
“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