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他们现在就可以十分自豪的表示:这项工程我参与其中,要是一些稍微有点高度的小组负责人,甚至可以表示哪些内容是因为他才得以完成的。
朋友的羡慕,父母的欣慰,孩子的自豪……这一切都让他们觉得,之前的三年实在是太值了。
当然了,要说最爽的还得是同行的侧目与国际间的交流。
专业领域的事,外行即便再怎么赞叹,多少也有些隔靴搔痒,并非极致的痛快。
但是同行的目光可就太让他们受用了。
国内学术界震动自不必说,国际上相关领域的顶尖学者和研究机构也纷纷发来贺电并寻求交流。
一些以往门槛极高的国际顶级激光与聚变会议,主动向研究所发出了主题报告的邀请函。
陈光华和核心团队骨干,成为了国际聚变科技圈炙手可热的专家。
而这一切……毫无疑问都是那个男人带来的。
因此……
陈光华端起茶杯,轻抿一口,目光扫过桌前的研究员们。
“诸位,盘古堆点火成功后续的情况你们都感受到了。”
他的声音沉稳有力,打破了沉默,指尖轻点屏幕上洛珞的身影。
“洛总是总设计师,他带领团队三年建成聚变堆,把我们的激光系统从理论推进到实践,点燃了那颗太阳,这不仅是一场能源革命,更是国士功勋,我们作为激光领域的参与者,必须站出来推荐他。”
左侧的副所长王明推了推眼镜,眼神中闪着激动:
“老陈,你说得对!洛总解决的核心难题里,激光阵列的校准和联调是关键一环,我们提供的预冷调试方案,在他的指导下精确到微米级,才确保了聚变能稳定输出53。8兆瓦超过20小时,这个贡献,完全配得上国家最高奖。”
陈光华颔首,神色肃然。
“对,洛珞的跨界天才让整个项目突破瓶颈,他不仅是理论家,更是实战工程师。”
他拿起笔,在推荐信草稿上重重画下重点。
“我们所的推荐理由就基于两点:第一,激光阵列是盘古堆点火的心脏,洛总重构了模型框架,把我们的毫秒级脉冲优化成可持续的‘恒星之火’。”
“第二,他在Q值1。07的局限下实现能量净输出,这背后是靠激光系统的高效与稳定。”
他顿了顿,目光如炬地环视全场。
“没有他,盘古堆可能只是又一个NIF式的半成品,但洛总带领我们赢了这场竞赛,国家最高奖不仅表彰他,更彰显激光技术在国运中的份量,你们同意吗?”
“同意!”
研究员们齐声响应。
王明补充道:
“老陈,我们起草推荐信时,重点提激光系统在‘龙睛’构型中的关键作用——它让Q值从模拟跃升到实际燃烧。”
陈光华微笑,收起笔。
“好,就这样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