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珞的指尖划过冷却剂回路三维图,率先确定了这两个最无关痛痒的数据。
倒也不是无关痛痒,其实还是很重要的,但重要的是这个结果而已。
对其他研究所来说,拿着这两个其实是结果的数据回去,当然一点用也别想有。
“但超导磁体场强值必须修改——实际12。5特斯拉会暴露波状褶皱补偿结构。”
他又再次补充道。
至于像是中子产量谱、燃料循环周期等重要内容更是想都不要想,前者藏着龙睛自持燃烧的相变阈值,后者会导致他们可以反推出激光相位精度。
领导这边一边点头,一边让秘书抓紧把洛珞的话都记下来。
随后他又说起了此次的数据问题:
“梁敬仁同志担心公开Q值1。07会让人轻视我们,毕竟商业堆要Q>10……”
不过洛珞却直接反驳道:
“这正是战略误导点,他们以为我们离实用化很远,实际上盘古堆的龙睛构型已具备Q值跃升至20的潜力——只要保留中子谱分析数据。”
是的,盘古堆的目前表现出来的数据还很平常,但没人知道这只是洛珞为求保险的保留数值,严格按照试验期的标准数据来。
实际上早在建堆期间,他们就已经能稳稳的把Q值提升到10以上了,甚至直到现阶段已经有20的潜力了。
但除了他本人,以及高度保密的相关团队外,就连领导和张云超等人也不清楚具体情况。
这件事也完全可以当做一个烟雾弹扔出去,让其他有不轨之心的人稍微松懈一点。
事实也确实如此,如果当初让那几方知道了他们的Q值能做到10以上,恐怕就不是在ITER会议上联手逼迫那么简单了。
那估计宁可撕破脸,也决不能让华国点火成功。
但……现在随着他们盘古堆的成功,一切都晚了,能源问题解决的第一步,他们已经彻底迈出去了。
“经过首轮点火后核心参数反演和构型模型验证,其内部物理过程已达到自持燃烧阈值,在优化燃料层密度梯度和磁场动态反馈算法后,我们有九成以上把握,能在下一次点火试验中将Q值……提升至15到20区间,实现净能量输出的跃迁。”
洛珞此话一出,话筒另一端陷入了长达数秒的沉默,唯有轻微而略显急促的呼吸声通过电波传递过来。
老人紧握着红木座椅的扶手,指节因用力而微微泛白,一向沉稳的声音此刻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微颤:
“洛总师,你的意思是……商业化聚变堆的核心门槛,现在已经……跨过去了?”
“是的,领导。”
洛珞的声音带着工程师特有的冷静:
“‘龙睛’构型的稳定性和能量放大效应远超理论预期,这意味着,我们已初步掌握实现聚变堆工程化、商业化运行的关键钥匙,下一步的重点不再是技术突破能否达成,而是如何安全、高效、经济地将大型化聚变堆推向实用。”
老人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那口气仿佛要压住胸腔中翻涌的惊涛骇浪。
“好……好一个洛总师!好一个盘古开天!”
他连声赞叹,语气由震惊迅速转为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