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投入巨大,风险很高。”
他的目光深邃,扫过全场:
“但温制片和我,以及我们背后的整个团队,都坚信这些投入是值得的,是通向未来的必经之路。”
他微微加重了语气:
“这份付出,不仅仅是为了一部《流浪地球》,更是为拾光映画,乃至整个华语电影的特效工业体系,砸开了一条新路!这流形引擎……”
他稍作停顿,这个词在刚刚公布的巨额特效费后显得份量更重:
“它所代表的核心技术和经验积累,将成为我们未来所有项目的基石,足以不断反哺,引领整个行业。”
他的眼神变得坚定而充满力量,如同影片中引领人类寻找希望的火光:
“这部影片是破冰之作,它的意义,远超票房,远超成本数字本身。”
全场再次陷入短暂的寂静。
这一次的安静,不再是单纯的震惊,而是混合着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被唤起的雄心。
洛珞的话,给那个天文数字般的投资赋予了一个清晰而宏大的意义——这是为华语特效工业的未来奠基!
虽然洛珞的话说的很宏大,但此刻满场观众却对此没有任何怀疑。
因为即便他们观影后如此震撼,回去也必定会跟亲朋好友推荐,甚至会极尽溢美之词来形容这部电影。
但……依旧难改一个注定的事实,《流浪地球》肯定会赔钱,而且是大赔特赔。
在这个国产票房记录还是洛珞的《源代码》自己创下的3。6亿票房的时代,一部起码二十多亿投资成本的电影意味着什么。
要是单靠票房回本,他起码要在全球收获不下六十亿票房,但是国内就要二三十亿,再加上一些版权,影像制品,以及周边等各种附加收益,才有盈利的空间。
但……这可能吗?
从三亿提升到二十多亿,做梦也没有这么做的吧。
那洛珞拍这部注定赔钱的电影图什么?如果不是为了他口中华语电影的未来,他们实在想不出其他的原因了。
这是何等的胸襟和眼界。
这一刻,就连前排那些业界巨擘的脸上,也是震惊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凝重与思索。
紧接着,一位科技频道资深记者站起来,问题指向电影的核心科学性:
“洛导,我们都知道您不仅是导演,更是水木的数学教授,在粒子物理和高维场论领域也有研究。”
“原著中部分设定,比如行星发动机的推力规模、重聚变燃料消耗量、刹车时代的地壳应力……在严谨的科学层面曾被认为是‘科幻性大于科学性’。”
“但电影呈现给我的感觉…非常‘结实’!请问您在改编时,是如何平衡刘慈欣老师原著中震撼的想象力与您自身科研严谨性之间的冲突?”
“特别是地球被行星发动机推动的轨道计算、还有木星引力陷阱的‘洛希极限’设置,是否有专业团队提供支持?您的学术背景是否深度参与了这个过程?”
作为科幻电影,不仅是国内饱受诟病的那些所谓的伪科幻,即便是许多好莱坞大片也不能避免面对的问题——就是科学部分的合理性。
然而这一点在面对洛珞时发生了极大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