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未必笃信3D未来,但纯粹是赌徒心态,他们看到拾光赌了,看到有巨头跟进搭硬件了,就愿意下个‘小注’。”
“08年下半年,有不少原本计划普通改造的厅,临时追加预算装了基础的偏振光设备,想蹭我们的顺风车,规模不算太大,但零散积累起来,数量很可观。”
“还有几家像博纳、光线这种二线但野心勃勃的制作公司,偷偷摸摸地也搞了技术不成熟的3D试水项目,银幕自然也就跟着升级了部分,这些人,纯粹是被拾光提前掀起的浪头裹挟着往前冲。”
洛珞靠在椅背上轻笑了一声,全世界都以为他是赌赢了,而且是一惯的逢赌必赢,但只有他自己知道,他……从来都没赌过。
“所以……你是想说……”
洛珞沉吟了一声,下了结论:
“不是《地心历险记》带火了3D银幕,是我们拾光提前搅动了这池水,让第一批鱼浮了上来,反而让《地心历险记》那些仓促的转制版搭了顺风车,也让更多的影院在《地心历险记》大卖后看到了更明确的‘钱景’,投入更大?”
“对!现在银幕总数,就是结果。”
温岚用力点头:
“虽然还有大量影院在观望,虽然市面上已经出现劣质3D转制圈钱电影在透支热情……但对我们而言,六百块……”
“不,等到3月底4月初,这个数字很可能会逼近七百甚至八百块!这已经为我们《流浪地球》的首轮放映构建了远超预想的基础。”
洛珞闻言点了点头,这发展态势比他想象中的还要好。
虽然他其实很清楚,外面的盛传和温岚的想法是有点“自恋”的,因为即便没有拾光天翻地覆的搅合这一通,原本时空里,3D荧幕的增长也不会很慢。
尤其是在《阿凡达》上映时几乎达到了一个巅峰,而在《阿凡达》打造出的新纪录后,大家又再次跟风,开始疯狂的新一轮建设。
只不过如今有了他的存在,导致这个进程被提前了不止一点。
更重要的是……当时《阿凡达》的票房成绩,沾了3D电影刚扩张的大便宜,毕竟《地心历险记》看票房就知道,并没有太多人看过。
所以当时大部分人都把《阿凡达》当成了首部大型3D科幻片。
当然了,非要从技术上较真的话,这么说也无不可。
毕竟《地心历险记》只是数字3D的试水者。
它采用的还是传统双机水平并置拍摄系统,依赖分光镜生成左右眼画面。
不仅需手动调整双机同步与视差,场景调度受限,而且双机物理间距导致边缘畸变,远景立体感弱,实拍中动态场景易出现重影,需后期手动修复。
但是《阿凡达》就不同了。
无论有部分人再怎么不喜欢它的剧情,觉得过于普通也好,还是降智也罢,但都不可否认卡梅隆的厉害。
他自研的Fusion3D摄影机将双机改为垂直放置,通过45°半透半反镜分光,使光轴交汇点更接近人眼瞳孔间距,乐意显著提升立体自然度。
还有实时监看技术,虽然以他的眼光来看已经落伍了,但在这个时代,能够搭载虚拟摄影机系统,导演可即时预览CG角色与实景合成的3D效果,实现“所见即所得”的拍摄控制,已经很了不起了。
而且双方的虚拟制作与特效整合,放映技术与观影体验都不在一个量级上。
《阿凡达》无论是放眼全球,还是仅看国内,他的技术都对得起他那居高不下,好几年才被打破的票房记录,以及他独一无二的地位。
只不过……现在可没有《阿凡达》什么事了。
虽然他影响不了对方在国际上的整体票房水准,以及那近乎不要脸的一再重映,但华国的第一只螃蟹,他就别想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