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放弃有些夸张,但对于洛珞来说,他确实不打算仅凭自身的努力去搞定这个新模型了。
毕竟单从他自身擅长的层面考量,周建军那边的强磁场下的流体运动,肯定是他最擅长的方向,也是受N-S方程影响最大的地方。
其次就是李卫国的高强微型超导磁体工程。
至于激光点火系统,他虽然不是很擅长,但好在有陈光华的团队在,而且魏副总也是这方向的顶尖学者,即便没有他的参与,也未必不能搞定。
而最大的难题其实就在材料上。
倒不是说他专挑容易的干,把难题都留给其他同志们,他其实是出于最快效率完成前期试验的思考量下,做的这个决定。
常规的实验室试错、计算模拟、理论迭代……王启明教授已是国之栋梁,但在这个涉及多重极端物理场耦合、牵一发动全身的材料体系难题面前,时间成了最昂贵的奢侈品。
一年?恐怕都远未够。
他的经验和洞察力告诉他,要在半年内彻底解决这个工程“骨骼铸造”的问题,唯有一条路径——那如指路明灯般显示在视界一角的【流形重构】,以及旁边标注的庞大积分数字。
心中一个念头无比清晰:拍摄《深空防线》的积分,将是点亮“夸父”聚变之火的最大希望了。
是的,他早就打算好了,等他拍完戏攒够了积分,直接用【流形重构】去设计这个新材料,把这块硬骨头交给系统。
剩下的时间他尽量凭自己的努力和团队协作去搞定其他问题,如果真的也搞不定,那就只能再多拍点戏了。
或者直接在电影里新加角色、戏份,实在不行,他就跑去追随刘艺菲的脚步,演话剧也不是不行。
就是话剧表演日期间隔长,表演时间固定,实在不是个拿任务刷积分的好选择。
当然了,这都是后话,说不定他这边刚拍完戏,其他两个基地就有捷报传出了呢。
洛珞在京城的基地只待了三天时间,试验的方向已经确定,剩下的除了磨时间,短期内他也没有更好的方法。
剩下的就看他在拍完戏之前,团队能够把试错进行到哪一步,又能给他省下多少积分吧。
他的第二站乘坐飞机直抵合肥。
合肥光机所的高能激光实验室内,气氛则是另一种紧绷——巨大腔体在无影灯下泛着冷硬的银光,如同激光本身,聚焦而炽热。
陈光华院士指着光谱仪上那距离目标阈值还有一段清晰空白的能量峰值曲线,以及激光晶体生长区几个因高能冲击出现细微裂痕的昂贵样品。
“同步抖动和水锤效应确实按您之前的思路改进了不少。”
陈光华语调沉稳,但紧锁的眉头透露着压力:
“但增益介质的硬骨头啃不动。晶体生长工艺决定了它目前的上限,抗冲击性到了瓶颈,峰值能量上不去,亚毫秒级的点火精度也无法保证,频繁测试下裂纹成了致命问题。”
“我们试遍了已知的高压合成路线,短时间……有点束手。”
洛珞仔细检查了最新的激光参数和晶体检修报告。
激光点火系统,涉及极端光物理、材料科学和精密工程的高度耦合,即使是他也感到棘手。
方案的理论框架他给了,关键的难点在于工程实现的极限突破。
“陈院士”
洛珞的指令简洁明确,“继续用‘星火’的极端环境材料性能数据库模拟碰撞,穷尽所有可控的生长条件变量组合进行优化。”
“同时,时间校准专项组继续深入,确保系统其他部分的精度不拖后腿。晶体和能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