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赫尔岑虽然还年轻,但是这小子身上却已经颇具海涅的气质了。
如果不是俄国的环境严格限制了他的成长,换到其他地方,这个年轻人早晚也能变得与海涅一样的“牙尖嘴利”。
只可惜他现在并没有下定决心离开俄国,如果有朝一日他打算换个环境呼吸呼吸新鲜空气,《英国佬》倒是非常愿意向他敞开大门。
虽然《英国佬》杂志社旗下的《经济学人》由约翰·密尔出任编辑,因此上面的经济学内容质量一直很有保证,但是政论这一块儿,自从几个法国人离开以后,明显攻击性和话题性都下降了不少。
之前亚瑟几个老朋友还在伦敦的时候,大仲马这个前七月王朝通缉犯自是不用多提,路易这小子更是期期都能爆典。
像是早期的什么:
我的原则完全是共和派,但我反对的不是所有的君主制,而是无法与“人民利益”相结合的君主制。
如果莱茵河是莱茵海,如果美德是人类行动的唯一动机,如果只有功勋才能获得权威,那么我会是个单纯的共和派。
而在亚瑟身边历练之后,他貌似又出现了实用主义倾向,因此又有了以下言论:
若是没有拿破仑的执政府与帝国,革命就仅仅是一场壮观的大戏,留下许多伟大的记忆,却又了无痕迹。拿破仑之所以能完成那么大的事业,就是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那么,为什么拿破仑要称帝呢?
因为能持续的都是好的。持续最久的,就是最适合这群人的,而君主制则是法国持续最久,也是最适合法国人的。如果拥有一个皇帝的愿望不是早已存在于大多数人的情感与理念中,拿破仑也不可能将其实现。
拿破仑对全民族说:你们想要一个世袭君主国吗?
结果全民族通过400万张选票表示同意。
写到这里,路易甚至还颇有先见之明的特意加上了一段注解:“一些人对本次选举的合法性提出怀疑,但他们这么做的话,就等于也抨击了共和国的所有宪法,因为宪法都没有得到这么多的赞成票呢。”
当然,路易这样的说法也就只能骗骗不懂行的人,作为伦敦大学历史专业的高材生,亚瑟虽然在面对路易的时候揣着明白装糊涂,但是这不代表他心里不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
毕竟就算是傻子都知道,在任何投票当中赞成率都不可能达到99。8%,而拿破仑的老家科西嘉岛赞成率高达100%更是显得十分荒谬。根据当时英国间谍威廉·威克姆截获的法国警务部文件显示,拿破仑的真实支持率应当至少被调高了30%。
可是,究竟是怎么调高支持率的嘛……
亚瑟曾经在巴黎私下询问过当时负责组织圣奥默尔驻军投票的苏尔特元帅以及当时作为警察在一线收集投票的巴黎神探维多克。
苏尔特元帅倒是没有说的太明白,给皇帝留了些颜面。
不过早就不在体制内混的维多克说起话来可就没什么顾忌了。
维多克直言当时的投票细则规定:未明确反对即视为赞同,这导致了大量未署名者被自动归入赞成行列。
当时他负责的巴黎第三区有1124名适龄居民,其中仅29人实际签名,结果却按照全员赞成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