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是希望,在自己能力有限范围之內。
儘可能多做一些事,福泽后世。
打个比方就是,
本来刘备一朝能把科举地彻底完善推进百分之十。
那李翊希望能够推到百分之二十。
为后人多些事,总归是好的。
“子玉,你不是朕,並不清楚朕跟这些人的情谊。”
“都说最是无情帝王家,朕最痛恨的便是这句话。”
“什么叫无情?”
“难道朕是一个无情之人?是一个无道的昏君?”
人越到晚年,就会变得越来越感性。
包括帝王也是如此。
科学解释说,
因为年轻时,人们都有衝劲儿,心怀壮志,所以凡事都能够以事业为先。
而到了晚年,隨著精力、体能的下降。
以及对生命流逝,对死亡的原是恐惧。
人便会越来越在乎现在所拥有的东西。
这其实也很好的解释了,
为什么强如李世民这样的千古一帝,到晚年也会“渐不克终”。
刘备今年已经六十了。
他的一生也算是顺风顺水,没遭遇过什么大挫折。
如今汉室也三兴了,儿孙也满堂了。
魏逆、吴逆,甚至北方根本不被他放在眼里的蛮夷都只是癩癣之疾,弹指可灭。
他绝对算是人生贏家了。
到了这个年纪,你还要他放弃享受。
像在徐州时那样每日殫精竭虑,心怀忧虑,宵衣旰食地为事业奋斗。
那刘备是真的做不到了。
如果不是每日有李翊督促,刘备早就懈怠了。
反过来,刘备倒是挺佩服李翊这一点的。
都已经位极人臣了,依然能够保持自律,不耽於享乐。
这实在是反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