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闻言大笑,羽扇轻点张紘肩头:
“子纲只见其一,未见其二。”
“吾有数利,君且听之。”
他起身踱步,衣袂飘飘:
“其一,蜀地山险路遥,物产不丰。”
“曹丕既嗜糖如命,必不惜重金求购。”
“我以糖易其金银铜铁,充实府库,此所谓‘外汇’之利也。”
“外汇?这何谓外汇?”张紘面露疑惑。
“即他邦财货入我囊中也。”
诸葛亮解释道,“李相爷在渔阳发展毛皮,后著作一书,书里便提到了外汇一词。”
“我闻魏司马懿也曾研读过此书,便发展了蜀锦产业。”
“我想他也是想为魏国创造自己的外汇,以赚我大汉之钱币罢?”
又是李相爷?
张紘知道李翊的名声,但关于他的事迹太多,张紘也知不全。
没想到,哪里都能看到他的影子。
诸葛亮的话还在继续。
“其二,我交州与林邑、扶南诸国通商,货殖流通。”
“今制糖工艺日精,产出倍增,需寻倾销之所。”
“蜀地人口百万,正是绝佳市场。”
所谓一窍通百窍。
诸葛亮本就有着远超本时代的先进经济学观。
而在研读过李翊的经济学卓著后,加之有幽州的例子模板为案例。
诸葛亮便似打通任督二脉一般,对经济学有了更加开明的理解。
这个层次,张紘作为传统士人肯定是理解不了的。
他仍不放心地说道:
“使君此言虽善,然助长敌国,终非良策。”
诸葛亮目光炯炯,朗声道:
“子纲何其固也!”
“岂不闻‘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今我以糖为媒,渐控蜀地民生。”
“假以时日,蜀人食糖成习,离我交州糖则生活难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