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昔李冰修都江堰,使、使成都平原沃野千里。”
“今……今我魏国据蜀,却未能善用此水。”
“若能开凿……凿河渠,引水灌溉。”
“则、则荒地可变良田,军粮可增数倍。”
他又沿涪水而行,见运输军粮的兵卒疲惫不堪,皱眉道:
“蜀……蜀道艰难,运粮之兵竟占去半数军力,耗费巨大。”
“若能疏通漕运,使……使粮船直抵成都,则可省去大半人力。”
回成都后,邓艾便连夜著书。
写就《济河论》,详细阐述屯田之策。
翌日,曹操召集群臣议事,邓艾奉书进言:
“大大王,臣巡视东南,察蜀中利弊。”
“今今今献《济河论》,请……请大王过目。”
曹操接过竹简,细细阅读。
邓艾立于殿中,虽口吃,然言辞铿锵:
“蜀……蜀中土地肥沃,然水少难溉,致使使使良田荒废。”
“臣以为,当开凿河渠,引岷江、涪水灌溉,使荒地变沃土。”
“再于、于广汉、蜀郡设军屯,兵民共耕。”
“既、既可积粮,又可戍边。”
“此、此两全之策也。”
曹操点头:“详细说来。”
邓艾继续道:
“成、成都平原,可屯兵二万,涪水以南屯兵三万。”
“按十之二轮休,常保四万兵力,边耕边守。”
“若、若遇丰年,收成可比西部多三倍有余。”
“扣除军民耗费,每年可得百万斛军粮不止。”
“不、不消五六年时间,成都可积粮千万斛,足以供十万大军两年之用!”
群臣闻言,皆露惊色。
邓艾针对屯田的见解,竟与枣祗之谋不谋而合。
历史上的邓艾,
曾在淮水流域挖掘了三百多里长的水渠,灌溉农田二万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