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侯公卿,必有我之一席!”
少年立下壮志,发誓无论如何都要活着到蜀地。
只有活着,才有希望。
而少年的名字叫做邓艾。
数月跋涉,邓艾一家终于随屯田民抵达了益州广汉郡的什邡县。
此地虽不及中原富庶,却也山清水秀,适宜耕作。
“从今日起,尔等便在此屯田,为魏公养兵积粮!”
负责安置的军官高声宣布,随即分发简陋的农具与种子。
邓家分得一片贫瘠土地和一间摇摇欲坠的茅屋。
邓母不辞辛劳,白天耕作,夜晚仍坚持教邓艾读书写字。
“士载,我邓氏虽家道中落,然诗书传家不可废。”
“你父早逝,为娘只望你能重振门楣。”
邓母常如此教诲。
邓艾天资聪颖,尤其对兵书战策兴趣浓厚。
每当放牛时,他便坐在山坡上研读《孙子兵法》,并实地观察地形,在心中排兵布阵。
一日,同村少年见他对着山谷指指画画,不禁嘲笑:
“邓结巴,又在做你的将军梦了?”
邓艾闻言并不恼怒,只是淡淡一笑:
“燕、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邓艾便如此这般,穷苦的在蜀地度过了六年时光。
时值章武五年,邓艾年已十八。
因在屯田民中少有的才学,故被推荐为典农都尉学士。
只有获得这个推荐,才可以担任典农都尉的佐、干等下级官吏。
以后如有劳绩还可能逐步升迁。
这对于出身卑微的人来说,不失为一条改换门庭的进身之路。
面试之日,他满怀希望地前往县衙。
典农都尉陈康高坐堂上,见邓艾衣衫虽旧却整洁,先有三分好感:
“汝有何才学,可自陈之。”
邓艾深吸一口气,开始背诵《管子》中的农战篇:
“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守在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