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言盟友,一者刘表,二者孙权。”
曹操起身踱步,指舆图道:
“此二辈,尤以刘表最强。”
郭嘉颔首,随声附和道:
“刘表据荆襄,带甲十万,水军精锐,确可牵制刘备。”
曹操却是一声冷笑:
“刘表虽强,但性多疑,内用蔡瑁、外倚黄祖,其势实分。”
“孤只恐结盟不固,难如刘玄德之协力,共发强势耳。”
虽然这也是曹刘同盟,但曹操也清楚。
跟刘表的同盟,肯定比不上跟刘备的结盟。
“……莫非魏公是想。”
郭嘉反应敏锐,很快便明白了曹操的意思。
曹操颔首,似心有灵犀一般,肯定了郭嘉的猜想。
“刘备以疏宗称王,孤以汉臣称公。”
“皆钻汉制之隙,塞天下悠悠之口耳。”
刘备并非刘秀子孙而称王,这违背了东汉的“潜规则”。
但明面上,人们无法指责什么。
毕竟刘秀也是刘邦的子孙。
而曹操称魏公,明面上也不违背“非刘不王”的白马盟誓。
虽然他遭受的批斗指责肯定要比刘备多,但还不至于控制不住舆论。
毕竟曹操只要坚称,他于国有功。
替国家收复了河北,灭了李、郭二贼,救天子于水火。
天子格外开恩,为他进了“魏公”,也勉强能说的过去。
曹操真正想要的,是开“公爵”这个口子。
“王”不是人人都能当的。
一要看血统,二要看实力。
但“公”条件就相对没那么苛刻。
“……刘表素怀异志,据荆楚之地,拥甲十万,舟师盈千。”
“今刘玄德以疏属僭王号,孤犹守汉爵为魏公。”
“孤欲邀景升称楚公,共制大耳,奉孝以为可行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