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景看待天地的方式却截然不同。他以一种事功的角度去审视世间万物,将天下人视作棋盘上的棋子,认为成大事者必须有所取舍。当年那场“三四之争”,便是根植于两人学问的根本分歧。
当年,苏景在书院求学时,曾向夫子献上《太平十三策》。
此策凝聚了他安邦定国的思想,其中一条便是“以战养战”,主张以严苛的规矩将人分为三六九等,以此维持秩序。
然而,这些主张过于激进,最终被夫子所否定。
苏景推崇“事功学问”,认为无用之物便应舍弃。
在他看来,世间之人、之物、之事,皆可为我所用。
他追求结果,而不问过程,甚至认为以错误的方式得出正确的答案,亦不为过。
与此相对,三先生则倡导教化,主张以儒家的礼仪道德泽被苍生,希望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改变人心,使天下的人心向上。
两位先生的学问南辕北辙,书院内的争论也因此愈演愈烈。
双方弟子各执一词,争论不休,三先生与四先生之间的鸿沟也日益加深。
书院四名先生,本是挚友。
可是!
学问道途之争,终究横亘在两人之间。
二先生支持三先生,大先生其中作和。
最后!
大先生负气离开了大齐,二先生重病缠身。
三、四先生分道扬镳,一人困守书院,一人入了朝堂。
当然,这不过只是书院外界的推测。
老人忽然提及一事,语气中带着几分沉重:
“二师兄最近怎么样了?先生的尸身……人若活得太久,便如同神魔一般,实在可怕。”
“二百年前,我们四人合力诛杀先生,却差点全覆没。”
此言一出,苏景道出了一则足以震惊天下的秘闻——书院四位先生曾合力诛杀了夫子。
二百年前夫子也没有去东海寻仙,而是被四人合力诛杀。
书院四位先生最后到了如此,终其原因还是那一场风波。
三先生点了点头,神色凝重:“你若得空,便去看看二师兄吧。他的时日……不多了。”
他顿了顿,声音低沉,“先生的尸首实在诡异,若非二师兄以性命镇压,每年中秋之时,那尸身竟会自行复苏,重新长出手脚。二师兄为了镇压先生的肉身,已近乎疯魔,恐怕……撑不了几年了。”
三先生看向苏景道,“物新,还有你别打先生尸首的注意。”
苏景无奈道,“师兄,你们防着我干什么。”
“先生当年又没有死去,只是金蝉脱壳,神魂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