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缓的这一部分,沈新看见亮的有灯光。
听郭进解释了才知道。
这白家哨,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是因为很早以前这边有个土匪山寨。
然后山上那个平缓的地方,延伸在外面,成了山寨的前哨站,居高临下,可以看见进山的方向。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村子。
后来县里给修了路,拉了电线,又考虑着拉电线上山的成本太高,而且上下山不方便,就把山上的人迁到了山脚下。
但还是有一些人,选择留在了山上。
李兴平家就是,没搬下来。
现在山上已经没几户人家,不过后来建了个小学,水泥路通到了山上,住起来倒也没太大问题。
而之所以把小学建在这里,是因为山对面还有一个村子,方便对面的孩子来上学。
这个点儿,村里已经没什么人走动。
跟郭进都熟,见面会主动打招呼。
上山的盘山公路不宽,但终归比泥水路好走。
见李石推的费劲,索性让他也上摩托车,然后沈新一手抓着自行车车把往山上去。
上来先看见学校,四四方方一院子,起了二层小楼,竖着旗杆。
听郭进说也不行了,就剩下几十个孩子,三个老师。
而李石的家就在学校后面。
只剩下了七户人家,错落向上,房子还是传统的黑瓦木结构。
李石家还亮着灯,他咣咣敲门,很快,一个小女孩儿开门。
应该就是他妹妹李尧。
才7岁,但身高就一米出头,穿着一件灰蓝色的长袖,扎着个粗辫子,身子很单薄。
脸上肉眼可见的菜色,但长的很可爱,见到李石之后,惊喜不已,扭头冲屋里看哥回来了。
沈新下车,打量附近的房子。
都有院子,这居高临下的,沈新都可以想象白天的风景。
一推开房门,就是大地苍茫,群山延绵。
跟着郭进进门,看见了李兴平。
就如郭进所说,又黑又瘦,四十岁不到,背就已经有点儿佝偻。
进门的时候,父子俩已经吵吵了起来。
说的是方言,语速还快,好像是李兴平埋怨李石不上学跑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