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二十年前,一部创造了票房奇迹的电影作品讲述给了世人一个充满浪漫气质的故事。一个人跳进了海中,然后又得以被拯救,她以另外一个截然不同的身份重生。”
“这部电影创造了商业上的奇迹。”
“它像是救世主一样,拯救了男女主角的电影生涯,拯救了导演的拍摄生涯,打破了好莱坞电影逢拍“大海”相关的电影就一定会亏的巨惨的商业魔咒,它也让欠下了巨额债务几乎走到了破产边缘的老牌电影巨头枯木逢春。”
《纽约时报》如此写道。
“20年后,这个故事再一次上演。当消失在镜头前几乎两年的安娜·伊莲娜小姐,再次出现在公众媒体之上的时候,她的身份也有了别样的改变。从《油画》杂志的艺术总监,变为了画展的策展人和艺术经纪人。”
……
“这样身份上的改变无疑非常巨大,理所当然的,近日以来,这场画展也像是荧幕之上的巨轮一般,撞进了公众的视野之中。在电影行业,一部电影只要有很多人看过,就等同于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但不完全等同于艺术上的成功。而在艺术行业,一场画展的成功还是失败,则有着更加复杂的评价维度。”
“一场画展有很多人关注,有很多人看过,同样不完全等同于艺术上的成功。甚至都不能完全等同于商业上的成功。流动的盛宴和喧嚣的闹剧,醉人的佳酿与酸涩的毒酒,往往都只有一线之隔。”
……
“大船的汽笛已经拉响。”
“它能给伊莲娜女士在新的职业道路上锚下一颗坚固的起点么?它能将一位20岁——差不多刚好是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拍摄《泰坦尼克号》的年纪——便获得了在阿布扎比卢浮宫举办自己首场个人艺术展览资格的年轻艺术家推向行业的中心么?”
“它能够如一剂强心针般,拯救让收藏家已经开始逐渐失去信心的马仕画廊么?”
“有些人相信这一点。”
“有些人依旧表示怀疑。”
“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
画展取得了巨大的关注和流量,在流量为王的时代里,无疑是非常好的兆头。
马仕三世很开心。
但在画展刚刚开幕,吸引到了全世界目光的时候,话题中心的那两个人,顾为经与安娜·伊莲娜,这场展览的创作者们,全都玩起了消失。
马仕三世很不开心。
他就没见过这样的事情,听说过都没听说过。
知道现在有多少重量级的媒体想要采访到他们么?知道有多么重量级的人物访谈节目想要邀请他们去做嘉宾么?
这些全都是泼天的流量和关注啊。
那些大的媒体,顶级的新闻台,很多都是往日的马仕画廊就算砸钱,砸资源,都没有办法搞到渠道建立联系的。想要在人家的对谈节目里露个脸,不是在艺术行业里竞争,不是和高古轩或者白立方旗下的代理艺术家们竞争。
而是在全媒体行业里竞争,是和什么格莱美歌手或者巴黎圣日耳曼的当家球星竞争。
结果这两人直接隐了。
马仕三世的心都在不停地滴血。
千万不要小看这种流量新闻的魔力,某种意义上,能上一次国民级晚间脱口秀节目,一晚上对一个艺术家知名度的提升与收益,真未必就少于送去参加一次威尼斯双年展。
尤其是《油画》杂志的萨拉对你虎视眈眈,随便找到个空就想叼在你脖子上,狠狠地注入毒液的情况下。
更是很好的流量“对冲”。
《油画》那边得不到好话,总得在其他地方想办法补回来。
换个其他画廊新签约的画家敢这么玩,哪怕是戴克·安伦,马仕三世也要在他上厕所的时候背后偷袭,揪住他的领子,把超人同学的头“按在马桶”里清醒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