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为他不是专业的艺术评委,或者文艺记者,身为《经济学评论家》特约记者的他,以前做过巴西乳制品产业链的长期追踪研究。所以,他认出了这是一头原产地为荷兰的大奶牛。
在整个欧洲各种牧场里很是常见。
按文献资料的说法,这种大奶牛产奶量比较高,但是体质很娇贵。
有人会觉得奶牛胆子小,怕人。
其实奶牛不怕人。
但奶牛对声音比较敏感。按照牧场主的说法,有些现代化的创新养殖场里,甚至会给这种奶牛佩戴一种特殊的耳罩,长期播放一些温柔的音乐,以增加产奶量。
今天牧场里来的很多的客人。
人来人往的,汽车在一边一会儿开过来,一会儿开过去,噪音那么多。这只奶牛却一点应激反应都没有。
少见。
“这是什么高耐受的脱敏新品种么?”《经济学评论家》的记者和奶牛的眼睛对望着,心说伊莲娜家族就是伊莲娜家族,连家里养的大奶牛都这么的与众不同。
真是优良品种。
“嗡嗡!”
“轰轰!”
“咯咯哒,咯咯哒!”
男人至死是少年,特约记者先生本来今年都还不到30岁,好奇心起来,见四周无人就张牙舞爪的嗬嗬叫了起来,以严谨的学术精神,研究起了奶牛的品种特性。
大奶牛继续原地看着傻冒。
忽然。
记者原地顿住。
有一丝丝极细极细的声音,从几十米开外建筑的半开的窗户里传了出来,声音缭绕在耳边,缠绕不去。
算不上优美动人。
也称不上难听。
声音极轻,就像是某种中高频的乐器所发出的特殊声响,在空气里飘荡。
一刹那。
身前的大奶牛也顿住了,好似巴普洛夫的狗听见了摇铃声。
它大眼皮猛的睁开,如同斗牛一样,原地挠了挠蹄子,吸气,高高的昂起头,跟着乐曲声一起,引吭高歌——
“哞!”
记者扭过头,瞅向远方的建筑,震撼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