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怎么办?
总不能因为没脸见人,就不捞钱了吧?
简单。
既然钱非捞不可,脸也得要、人也得见,那就从其他方面找补就好了。
比如,把正事儿办妥。
如此一来,等哪一天,皇帝问起‘你咋拿我给你的权利,往家里成箱成箱搬金子呢?’,也好挤出一抹尴尬而又不失礼貌的微笑,回上一句:臣确实有点贪财的小毛病。
但陛下交代的事儿,臣可是都办妥了啊?
陛下给臣的权利,臣大都用来办陛下交代的事儿了。
只是顺带着,贪点儿、捞点儿……
嘿,嘿嘿……
这么一搞,皇帝也没脾气了。
——毕竟人家真把事儿办妥了,没耽误正事儿。
作为官僚权力来源的皇帝,都对官僚贪污腐败、以权谋私没话说,其他的人,自然更没有‘皇帝不急太监急’的道理了。
挨揍的人都没意见,你一个旁观者哪儿那么多闲工夫啊……
这种情况,这种风气,这种认知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
甚至都不是最近这几年,乃至最近这几十年、秦末汉初前后形成的。
至少二、三百年以来,无论是战国时期的各国,还是始皇嬴政的大秦,亦或秦末各路诸侯,乃至当今汉室——所有的官僚,都本能的认同这个价值体系。
就像人生来就会吮吸,生来就会呼吸一样。
这个时代的官员,生来就会以权谋私,贪污腐败。
数十上百年,乃至数百年来皆如此。
直到此番,一个小小的奴籍案,让所有人都开始思考。
——就像是在思考:人饿了,为什么就要吃东西?
——人渴了,为什么就要喝水?
以及:做了官,为什么就非得贪污受贿、以权谋私?
过去,大家这么做的是本能,没人想过对不对,又或是为什么。
而现在,静下心来思考过后,这看似合理,只需要遵循本能的去做,根本不需要考虑的事,却变得愈发微妙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