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这条足够粗壮的桌腿,确实是让汉家这块桌板稳住了。
但另外一方面,这条过于粗壮,且明显不够‘直’的桌腿,也同样给桌板造成了不小的威胁。
等吕太后驾崩,这条桌腿彻底腐烂,并被诛灭诸吕的诸侯大臣合力锯掉。
而后,便是太宗孝文皇帝自代地入继大统,开始为期二十七年的‘桌腿调整’工作。
比如外戚(薄昭)啊
东宫(薄太后)啊
宗亲藩王(刘兴居)啊
诸如此类。
经过太宗皇帝精心调整,汉家这块桌板终于彻底稳住,并同时开启了文景之治。
到了刘荣这一朝,汉家的桌板,已经算是彻底稳住了。
就差一根名为‘北逐胡虏’的固定器,就能变得固若金汤,轻易都揣不翻!
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刘荣可谓是‘豪掷千金’——半点不心疼的拿出大量钱粮物资,与匈奴人接连打了好几场战争。
而此番的奴籍案,却在冥冥之中告诉刘荣:汉家这块看似固若金汤的桌板,又有一条腿出问题了。
如果这条名为‘官僚’的坏腿不解决、不修正,那很可能还要进一步,影响另外一条名为‘陵邑制度’的好腿。
放弃不管的话,更是会让桌腿们一根接一根坏事,并最终,导致桌板彻底摔落、破碎。
至于三公级别的相互制衡,则是先帝老爷子尚在之时,手把手交给刘荣的。
——先帝告诉刘荣,要想让两个人彼此制衡,那就必须让这两个人,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只有矛盾不可调和,他们才会站在天然的对立面。
只有站在对立面的两个人,才能彼此掣肘、制衡。
比如,现在的丞相和御史大夫,便在国库财权的问题上,有着几乎不可调和的利益矛盾。
——丞相想要随心所欲的支用国库,用于国家公务支出。
而御史大夫则想要凭借手中,对国库支出的审核、监察,乃至‘批准’权,在一定程度上拿捏丞相。
至少要让丞相对自己,不得不让三分薄面、多三分忌惮,而不是轮为丞相遛的狗。
再加上一个大司空,也是同样的道理。
——丞相作为百官之首,即对插手外朝财权的御史大夫不满,也同样对钳制人事任命的大司空满腹牢骚。
御史大夫和大司空之间,更是不可能好声好气的交流。
御史大夫说了:我给属下画的饼、许下的诺言,你凭什么不让我兑现?
大司空答:你特么还有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