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独剩下太仆窦彭祖摇摆不定,却也大概率会站到刘荣这一边。
——甚至都不可能中立!
毕竟窦彭祖,并不像体验第二次作为外戚,却被天子雪藏的滋味。
如此算下来,真正对此番奴籍案,以及天子刘荣对待奴籍案的态度不满,亦或是心有微词者,也就是丞相窦婴、御史大夫卫绾二人。
嘿,巧了么这不是?
俩儒!
明确了可能存在的‘敌对势力’,并确定‘敌方’为少数,‘我方’为多数,天子荣本就算不上紧绷的心绪,不由得更加放松了些。
自然,也就不急着将话题引入正轨了。
——先和同为三公的大司空韩安国,聊一聊过去这段时间的工作,以及大司空这一职务设立后,所遇到的问题、阻碍等。
总的来说,对于韩安国这个大司空,刘荣还算满意。
早在针对朝堂公卿重臣进行改制时,刘荣便已经明确了新三公、九卿属衙的职责规划。
新体制下的丞相,与旧体制下并无不同,仅仅只是相府国库的财权,被加了一道保险锁。
御史大夫本人,则和御史大夫属衙分离——御史大夫真正成为掣肘、制衡丞相的‘亚相’;
御史大夫属衙。则改名:大司空,专门负责官员的监察,以及官员任免的审查、复核工作。
这样一来,新体制下的汉三公,也算是在某种意义上,初步达成了最原始版本的‘三权分立’。
只不过,这里的三权分立,并不是后世人所熟知的立法权、执法权、行政权。
而是:行政权,财权,以及人事权。
——相府负责中央朝堂的运转,算是主掌行政权。
御史大夫在相府国库横插一手,对于相府国库的财政支出有监察、监督权,便是变相的染指财权。
大司空则负责官员监察,以及官员任免复核、审查,则是初步掌握人事权。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三足鼎立,三公彼此制衡。
过去那算个哪门子的制衡?
丞相掌天下政务,太尉掌天下兵马,二者非但没有水火不容的矛盾,反而还具备‘只要联合起来,就能颠覆天下’的危险制造能力。
在此二者的淫威下,所谓的‘亚相’御史大夫,那是要权没权,要势没势。
就连腰间挂着的,都是九卿级别的银印青绶,就连秩禄,都是九卿级别的中二千石。
这不纯纯让丞相当狗遛么,哪来的‘掣肘丞相’的可能?
反倒是先为九卿之首的内史,然后担任亚相御史大夫,最终亚相转正,担任丞相的晋升路线,在汉家自称一套体系,且颇有效果。
作为穿越者,刘荣对自己,还是有相当程度的自知之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