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类似这样的事,刘荣的态度一项是比较暧昧的。
因为在刘荣看来,天底下的清官,终究只能是稀罕物种、道德模范。
而绝大多数的官僚,都会或主动、或被动的沦为贪官污吏。
刘荣也早就过了年少热血,要拿每一个贪官污吏‘明正典刑’,要成为刘青天的年纪。
如今的刘荣,对官员就两点要求。
其一:贪污、受贿,后者不管,前者偶尔过问。
可以拿别人的贿赂,如商贾、下属、同僚之类,但公款最好别碰、别动贪污公款的心思。
其二,便是贪归贪,拿归拿,业务能力你别落下。
给你交代下去的事儿,你得好好给办妥喽。
事儿办的话,你贪污腐败,朕倒是可以置之不理,权当是你自己取走了朕本就打算给的赏赐。
可若是事不成,那贪污腐败的罪名,可有的是法子整死人。
没办法。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清官如沧海一粟,贪官如大浪淘沙。
后世人常说:大龄剩女,其‘大龄’只是最小的一个问题。
刘荣也想说:高风亮节的清官,很有可能除了高风亮节、义不受财之外,便再无半点可堪称道之处。
换而言之,他根本不知道怎么做官,怎么御民,他只知道自己只需要做个清官,就能得到立身之本。
与之相比,反倒是那些贪点儿、拿点儿,却能把事情办妥的臣下,更让刘荣感到安心。
好歹能把事儿办妥啊?
刘荣是皇帝,又不是真的‘刘青天’。
刘荣更在意事儿办妥了没、办好了没,而不是底下的官员贪污了没、受贿了没。
毫不夸张的说:如果刘荣能有一个系统,抽卡抽到大贪官和珅,刘荣也绝不会觉得自己运气不好,抽到了张烂卡。
还是那句话。
对于官员,尤其是封建时代的官员而言,出淤泥而不染,几乎就是个伪命题。
且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贪没贪,出淤泥时染没染,甚至都没那么重要了。
所以,对于官僚群体‘受贿’,以及如今汉室上下盛行的行贿受贿之风,刘荣向来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且至今为止,都不曾有过针对性的动作的。
——因为在刘荣看来,如今汉室的官僚体系,虽然在财务方便被侵蚀的比较厉害,但在其他方面,还保持着相当程度的战斗力。
这么一票‘能打’——能拿得出手、用的顺心的官员,贪污腐败?
嗨……
反正查也查不过来,抓也抓不过来,平白浪费人力物力去反贪腐,实在有些不值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