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的面孔也有。
但前两轮科举过后,像样一点的,也基本都被刘荣给挑了出来,作为重点关注对象。
——齐人主父偃,治的是如今汉室,比墨家都还要稀罕的长短纵横术!
哪怕抛开此人,乃留名史册的历史人物不谈——就算是为了保留学术多样性,刘荣也肯定会留下这个纵横家的独苗!
——千乘倪宽,儒生。
却并非刘荣不待见的鲁儒,或是动不动搞出来个‘大新闻’,搞得汉天子既不敢喜,也无法悲的公羊一脉;
而是师从济南伏生除死人晁错、二世祖张偃外,唯一的、正儿八经的传人:欧阳和伯,治的是如今天下最全、最权威的一版《尚书》。
这么个人,哪怕不堪欧阳和伯的面子,以及倪宽自身才华的面子,刘荣也起码要给《尚书》,以及济南伏生一点面子。
——结巴文豪,司马相如。
曾追随梁孝王刘武,在那个‘是个文人都能在梁王宫吃香喝辣’的美好时代,吃尽了梁王刘武红利的苦命人;
但从此人就此销声匿迹,并出现在今岁科举来看,也不难发现:失去了梁王刘武这个大金主,司马相如的日子并不好过。
所以,即便前两轮科举,司马相如都‘答非所问’——分别交上了一篇辞藻华丽的文赋,刘荣也还是给司马相如开了特殊人才绿色通道,使其通过了科举。
原因无他;
司马相如的赋,写的那是真漂亮啊……
不单是那一手好字——内容本身,也是‘美’的不可方物!
且不提那些后世人不大熟悉的,就说后世最广为流传的:《凤求凰》!
有美人兮,见之不忘;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
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诗词歌赋之类,刘荣确实不怎么尅儿。
但一篇词赋美不美、好不好,刘荣还是有起码的判断能力。
司马相如,没说的——刘荣钦定的中央宣传部长!
也不求未来的司马相如,能按照《凤求凰》的规格,写出一篇赞扬刘荣英明神武,捧刘荣臭脚的作品;
写写风土人情啊
写写人间值得啊
乃至于,写写男女情爱之类,也足以。
华夏文化的底蕴,足以支撑司马相如,以这些看似‘肥皂剧’般的作品,为刘荣达成想要达成的政治目的,提供刘荣想要的统战价值。
除了以上几人,也有几个刘荣印象不深,但很确定其‘青史有名’的人物。
酷吏王温舒;
弓高侯庶孙,故少府舍人韩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