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立为储,太子监国,即立掌权,与战匈奴……”
“——皇帝走的太顺,以至于都忘记了失败的滋味;”
“忘记了失败,对皇帝而言意味着什么,又需要付出多么惨痛的代价……”
说到此处,窦老太后明显想要列举几个鲜明案例。
但最终,考虑到那几个案例都太过血腥,老太后只得作罢。
却也随即将话锋一转:“凡帝王者,多有相忍为国,而念头不得通达。”
“为祖宗基业,为宗庙、社稷,皇帝所遭受的委屈,向来是世人所无法想象的。”
“但这些委屈,恰恰又能证明皇帝的担当。”
“愿意为宗庙、社稷受委屈,才是一个帝王真正应该学会的事。”
“乃至于这种委屈受得越多,这个皇帝,才越成功……”
嘴上说着,老太后手上也终于有了动作——拉过栗太后的手,示意其为自己捶捶腿;
待栗太后愣了好一会儿,才如梦方醒般忙活起来,老太后才继续开口道:“世人皆说,太祖高皇帝自幼纨绔,一生碌碌无为,终得以开国家、建社稷,不过是气运使然,侥幸得成。”
“却鲜有人知:太祖皇帝之英明神武,纵稍有逊色于项籍,亦不逞多让。”
“——非太祖皇帝不够英明神武,德配坐拥天下;”
“而是我汉家,需要一个碌碌无为、一无是处的太祖高皇帝,仅仅只是得天庇佑,赐予君权,以治天下也……”
听闻此言,饶是心情不太美丽,刘荣却也还是认可的点了点头。
太祖高皇帝刘邦,究竟是走了狗屎运,还是真的有做皇帝、开国家的能力,在后世或许是众说纷纭。
但在如今汉室,至少在太后、天子这一级别,有一个共识就是:无论事实如何,太祖刘邦,都必须被塑造成一个走了狗屎运的流氓形象。
为什么?
因为“英明神武”这个评价,是可以出现在很多人身上的。
比如项羽;
比如韩信;
乃至于彭越、英布,以及每一个自认为“武艺高强”“胸怀韬略”的天下人。
换而言之,如果刘邦做皇帝凭的是英明神武,那这天底下,有资格成为第二个刘邦的人,不说如过江之鲫,也起码是遍地都是。
唯独君权神授!
唯独“狗屎运”,尤其是落在一个无能之人身上的狗屎运,才能让太祖刘邦,具备不可复制性。
所以,太祖刘邦必须是碌碌无为,浑浑噩噩,连饭都吃不饱,最终却得意开国立祚的气运之子。
至于项羽、韩信之流,则只能成为气运之子的陪衬。
——你看看你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