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出墙体外4米远,整座斗拱也有2米高,几乎与柱子一般高。
就像大鹏展翅、鹰击长空。
如此斗栱,叫作“七铺作斗栱”,是现存实物中独一份。
就算是东大殿的姊妹殿,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金堂,也只有六铺作斗栱。
梁思成在笔记中写下的“斗拱雄大、广檐翼出”,便是最好的总结。
以我们今天的审美来看,东大殿似乎有些“头重脚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但正因如此,反而美得自由烂漫、纵横恣肆,正如大唐一样。
后世建筑更追求稳重,斗拱比例缩小,出檐距离缩短。
也难怪佛光寺东大殿,最能代表大唐气韵。
而且层层出挑的斗拱,还非常实用,不仅为柱根和土墙遮风挡雨,还能化解震力。
在过去的一千多年里,就算经历九个朝代变迁,八次五级以上的地震,他也依然巍峨庄严。
当高大的殿门打开,梁林一行人便看见。
“里面宽有七跨,在昏暗中显得更加辉煌无比。在一个很大的平台上,有一尊菩萨的坐像,他的侍者们环他而立,犹如一座仙林。”
这些唐代塑像竟然有35尊,在我国现存唐代彩塑80余尊中占近一半!是独一无二的唐代大型雕塑群。
佛坛只有1米高,这些高大庄严的佛像仿佛近在咫尺、可触可及。
而在众多塑像中,有一尊小像很不起眼,却非常特别,她是写实像。
这位中年妇女大约40多岁,她就是重修东大殿之人,宁公遇夫人。
宁公遇是谁?
在最新研究中,她应该是一位太监的妻子,而太监很可能叫王元宥,诗人杜牧还写文章赞扬过他。
虽然在史书上几乎没有记载,但她用一尊等身塑像,让自己陪伴着这座寺庙。
还在大殿北边一根房梁的题记中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不太女性化,却有一丝玄机,仿佛注定会遇见些什么。
千年后,她的名字果然与另一个女性的目光,相遇了。
在即将离开佛光寺的傍晚,夕阳把大殿内照得通亮,林徽因先生抬头一看,倒吸一口气,看见了隐约的墨迹“女弟子宁公遇”,多亏她的远视眼。
随后众人爬上架子,用沾湿的纱包涂刷梁底。
土朱一遇水,被覆盖的墨迹就显出来了,水干之后,墨色又淡去,就这样用了三天时间读出四道梁下的全部题字。
她想起“宁公遇”正是门口经幢上与唐“大中十一年建造”在一起的名字。这也是佛光寺东大殿是唐代木构建筑的确证。
梁思成又惊又喜,写下。
这所古老的佛殿是由唐代一位妇女捐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