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区区一名小吏而已,幸运的被点了名,一朝起势,世袭罔替。
这样的经历,注定会对举主有着难言的自信。
梁昭仅仅是参与了熙丰开边,且遇到先生以前,本身一定程度上已经起势。
相较而言,对先生的自信自是不如没有顾廷烨、王韶二人。
“报纸,报纸。”
一声长呼,传遍樊楼。
几人齐齐一怔,举目望去。
樊楼门口,一名小吏兜着百余份三尺长的纸,不时念道:
“报纸,报纸啦!”
“国子监印发的报纸。”
作为天下第一酒楼,樊楼的客流量可谓相当之大。
不足十息,就有了一名书生走上去问道:“这位官人,何谓报纸?”
京畿重地,常居近两百万人口,富庶程度自非等闲。
手上有钱,百姓自然也乐于接受一些新奇事物。
“国子监不是有刊印过邸报吗?”
小吏连忙解释道:“可邸报仅是局限于官员观阅,印发太少。江阁老认为邸报应告知于百姓,就下令大批量印发邸报,并丰富其中内容,以新的印刷之术印刷,取名报纸。”
“江阁老?”
书生来了兴致,问道:“上面都印了些什么呀?”
“变法决策的内幕,苏轼、王安石等人的新词,边疆风云,奇闻异谈,一应具备。”小吏回应道。
“变法决策的内幕?”
书生眼前一亮,这可是京中最受热议的话题。
“价作几何?”
“本来是定价五十文,江阁老认为太贵,不贴切民生,亏本甩卖三十文即可。”小吏从背囊中掏出几份报纸,徐徐道。
“三十文?”
书生点头,毫不迟疑掏钱:“那就来四份吧。”
显然,这是有点小钱的公子哥,三十文对他而言甚至都算不上“钱”。
“得嘞!”小吏一喜,连忙递过去报纸。
薛向大人可是吩咐过,要是卖的足够火,他老人家就单独补贴一份钱,并上奏启禀阁老予以赏赐的。
天底下,从来不乏跟风之人,有了那名书生带头买下四份,立刻就有人围聚了上去。
毕竟,文人最是讲究“风雅”。